老舍的济南圈子
《齐大同仁》之一:
林济青:登上大学讲堂的引路人
李耀曦
林济青曾先后担任济南私立齐鲁大学校长与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无论在济南还是青岛,林济青都与老舍有交集。在老舍的济南朋友圈中,林济青当属第一人。这是个被历史埋没的传奇人物,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其详细身世经历以及在教育界的诸多功德了。
奇特身世经历
林济青,又名林则衣,山东莱阳人,出身基督教家庭。父亲名衣德风,外祖父名林青山。林青山,山东栖霞人。曾任登州基督教堂首任长老。林长老家境败落后于 1876 年来济南谋生。待其立住脚后,便招女婿衣德风一家也同来济南,于府城东关新东门外落脚。当时新东门外还是沟渠纵横人烟稀少之地。
翁婿二人开垦了一块闲荒地,以种地植藕并放养奶牛为业,家境渐至小康。林青山个性强悍,其间曾因组织抗税遭官府缉捕,躲到东关共和医道学堂传教士美国人戴维斯家里住过一年多。共和医道学堂即为齐鲁大学医学院之前身,后来由东关华美街搬到南关广智院街。
戴维斯则成为齐鲁大学教务长,汉名“德位思”。林济青 1906 年潍县广文学堂毕业保送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哥伦大学文学士学位。1910 年归国后由济南去陕西谋职,在西安高等学堂任英文教习。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因救助革命军有功,1912 年再度被公派赴美留学,获美国里海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1917 年归国后曾任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长,齐鲁大学地质系副教授教授。1926年任青岛私立大学教务长。1928 年重回齐鲁大学教书。
辛亥革命传奇
当年林济青是如何救助革命军,成为辛亥革命功臣的呢?这里有必要简略交代一下。1911 年辛亥革命湖北武昌新军举事,全国首先响应者便是陕西省。不过陕西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并非兴中会或同盟会,而是当地帮会哥老会。虽然在革命之前,革命党与哥老会曾共同议定了“保教堂洋人”的条文章程,但这种约法三章在一哄而起的闹革命初期却很难说有多少约束力。
因此排外、排满事件屡有发生。哥老会攻下西安“满城”后,绿营兵不论投降与否,旗人不管男女老幼,尽皆杀戮。据云被屠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众。两三万人的满城兵营及眷属住房,则一把火烧毁,只有少数人因被当地汉族百姓藏起来而得以逃生。与此同时,烧教堂杀洋人传教士,杀教民烧教徒住宅,也屡见不鲜。
当时陕西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林济青(林则衣)也曾带领学生去帮教会医院解围,但因势单力孤,全然无济于事。于是林教习便想出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法:如果教会医院能救治士兵,这样就会给民众造成医院支持革命的印象,从而便可实现解围。两全其美,岂不妙哉?结果在林氏开导下,教会医院收治了他带来的受伤士兵,医院之围也自动解除,传教士因此安然无恙。传教士收治伤员的消息传出后,伤员源源不断地涌入,很快医院伤兵满营人满为患。
于是第二天哥老会便张贴了标榜“保民、保商、保外人”三大宗旨的安民告示,并在各教堂门上张贴保护文告,在军律中加入了“骚扰教堂、戕害外人者斩”的条例。当时哥老会坐堂大爷、兵马总都督张云山从前线一回来,即前往浸礼会医院拜访,对于其两名医生随军救死扶伤的行为,表示深为感佩,士兵们送万民伞给医院。
西安城盛传洋教士的人道主义医德。林教习则顿时成为辛亥革命功臣,被陕西都督府任命为外交司司长。1912 年林司长由革命当局再度公派赴美留学,修习矿产地质经济学。张奚若在《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里说:当时派往美国留学的共有四人,分别为:严正、刘楚材、张奚若和林则衣,其中三人均为陕西籍,唯林是山东人。
因是辛亥革命功臣,林济青后来也就成为山东省政府委员。省政府委员时为八名,其中文人两名。另一名为教育厅长何思源。
出任齐大代理校长
1929 年 10 月齐鲁大学因向教育部申请注册立案未果从而引发学潮。学潮中首位中国人校长李天禄被迫宣布辞职下台。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0 年 1 月又爆发工潮,导致齐大文理学院关门停课学生回家。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林济青被校董事会推上前台,以齐大文理学院院长的身份,代理齐鲁大学校长。
林济青刚走马上任便撞上了“财神爷”——不知他如何说服了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燕京—哈佛学社为齐大申请到一大笔美元资助基金。据说分配到文理学院名下的就有二十万美元,而且每年都会拨付一定额度。林济青用这笔资助基金,为齐大图书馆购置了大量古籍善本图书,成立了一个齐大国学研究所。而后便四处延揽人才,到校后即为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其薪水也用美元基金支付。
老舍就是这位齐大代校长林济青赴古都北平聘请来的。与老舍同时应聘而来者还有另外五六位京津学者名流。如王长平、郝立权、陈文彬、谢凝远、余天庥等人。到校之后,王长平出任教育系主任,郝立权出任国文系主任,余天庥出任历史社会系主任;陈文彬出任物理系主任,谢凝远出任化学系主任。林济青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实现了齐大文理学院的改朝换代,打破了此前洋传教士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教会大学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老舍中原大战中南下
1930 年夏天老舍由古都北平来到山东济南。
老舍在文章中说: “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此时齐鲁大学已经放暑假,洋外教们都到青岛海边度假去了。林济青闻讯后,便赶忙给出租车行打电话,自掏腰包租赁了一辆洋马车前往火车站接驾。
洋马车济南人称为“轿子车”,是一种舶来品洋玩意,如今已经看不到了。这种欧式载客马车,胶皮车轮,装饰精美,行驶平稳轻快。逐渐本土化后又加装了车厢、车门、车灯和玻璃车窗。若论挡风遮雨乘坐宽敞舒适,可就比人力洋车强多了。那时济南大户人家,也常常租赁这种价格颇为不菲的洋马车出行游玩以彰显气派。按事先约定,老舍本应暑假之前就可到达济南。
1930 年春天林济青赴北平公干时就曾亲自登门拜访过老舍。回济南后又发电报催促。并派专使手持电文再次登门恭请。但老舍却迟迟未至。究竟是何种原因呢?原来是爆发了原来是爆发了中原大战!。
蒋、冯、阎中原大战数十万大军陈兵津浦线。黄河铁路大桥被攻守军队两次毁坏,导致津浦铁路中断。老舍乃是在大战硝烟未熄之中,走海路绕到青岛,而后换乘胶济铁路火车。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辛劳奔波,才终于抵达济南的。山东省档案馆现存 1930 年 6 月 20 日老舍复林济青遗信一封,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见复印件)。
老舍复林济青信全文如下:
林兄:
今日齐专使来,示我尊电,真是不敢当呀!
我是七月战事稍定便去,请放心!如路费不能由校出,请从将来我的薪水中抽寄一部分来,因为走海是要多花几个钱的。
董子如先生还是迟疑不定,等我到济南再谈吧。
敬祝,笔安!
弟舒舍予躬
北平机织卫淹通胡同六号
30.6.20
林济青坐着租赁来的洋马车赶到车站,从争相兜揽生意的洋车夫们包围圈里救出老舍。待一切收拾安顿停当车夫马鞭一甩,洋马车驰离火车站一路颠簸着向齐鲁大学奔去。洋马车马蹄声踏踏奔驰了二十多华里,来到济南府南关圩子墙新建门外的齐鲁大学校园。进校园下车后,眼前即为齐大文理学院办公楼。林济青在办公楼一层宴会厅为老舍接风洗尘,两人对酌了几杯。
酒足饭饱后即安排老舍在办公楼二层中国教员单身公寓下榻。
林舒携手配合默契
暑假过后,齐大秋季开学了。
关门半年之久的圩子外齐大校园,又重新热闹起来。此时老舍在楼上单身公寓隔窗望去,浓荫笼罩下的林荫道上,出现了男女学生行走闪动的身影。康姆堂塔楼上传来悠扬的钟声。校办公楼前布告栏里张贴出“新职员之介绍”。
“舒舍予,北平人,北平师范毕业,曾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文教师,现任本校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任文学院文学教授。”
老舍在文学院国文系所开课程,计有《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世界名著研究》、《小说及作法》等四五门课程。因为老舍也是在国学研究所拿薪水,除了这些新文学课程之外,老舍还报了《三礼研究》和《修辞学》两门国学研究课程。
老舍在国文系开讲新文学课,大受青年学生们的欢迎。除课堂讲课之外,老舍还经常应邀举办课外讲座。1934 年 2 月 24 日晚老舍在齐大柏根楼 333 号教室举办了一次讲座,题为《我的创作经验》。据当年国文系学生张昆河回忆:化学楼柏根楼三层阶梯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就连窗外楼道上都挤得水泄不通。这在原本学生人数很少的齐鲁大学,堪称创下了一个历史奇观。林济青另一重大改革举措,是召集文理医三学院联系会议,创办新校刊《齐大月刊》。由三个学院各选派两名教师和两名学生代表组成十二人的编辑委员会。会议共同推举老舍担任月刊编辑部主任,主持日常编辑工作。显然这主要还是林济青的意思。
除此之外,林济青还曾委托老舍代理文理学院院务。
齐大学生刊物《齐大旬刊》1933 年 12 月 25 日第 4 卷第 12 期上曾以《林院长因公赴平事毕返校》刊登消息。其曰:“本院院长林济青先生于本月 10 日因公赴平,院务暂由舒舍予先生代理。至平数日,一切事物业已办理清楚,于本月十五日归来云。”
足见林济青对老舍之信任与倚重。
林济青辞职老舍走人
自 1930 年至 1934 年,林济青一直充任代理校长,扮演一个救火队长的角色。林氏有很强的行政能力,也有成为正式校长的欲望。但为何迟迟不能“转正”呢?原因十分复杂。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其一,林济青与校董衣振青为同胞兄弟,两人来往密切。而且衣林两兄弟,与齐大教务长美国人德位思有世交之谊。齐大校董事会中英国加拿大成员显然不愿美国人做大。
其二,齐大医学院另有人选。他们强烈反对林济青当校长,并暗示否则医学院就要独立出去。
其三,为推举林济青当校长,省主席韩复榘曾给齐大施加压力。
1934 年齐大暑假之中,校董事会终于做出决议,任命林济青为齐大校长。但林氏已经大彻大悟,深知阻力重重,給其挖坑者大有人在。因此上任没干几天就急流勇退,宣布辞职不干了。而老舍由于遭到国学派的非难与排挤,则在放暑假之前就提交了辞呈。
青岛山大校园再重逢
1934 年秋天,老舍接了校长赵太侔的聘书,赴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执教。1936 年夏天,赵太侔在学潮中辞职。林济青赴青岛,接任山大学校长。山大虽然名为“国立”,实则教育部拨发经费极少,绝大部分办学经费皆出自山东(时称“教育协款”)。因此历届校长皆为山东人。据说当时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上报了两个人选,王近信和林济青。南京教育部批复,由林济青接替赵太侔为山东校长。
林济青任山大校长之后,很想有一番作为,曾多次登门拜访老舍。
有人说是老舍在齐大时与林济青有矛盾,故而没有接受林氏的聘书。其实非也。当时老舍已经从山大辞职,并曾登报声明。他是与前任校长赵太侔共进退。故而婉言谢绝了林校长的挽留。
离开青岛山大后,老舍与林济青渐行渐远,似乎再也没有交集。
但不管后来究竟如何,林济青对老舍而言,都是曾有知遇之恩的人,一位令他难以忘怀的故友。
附历史图片
图片 1:林济青肖像照
图片 5:林济青青岛故居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