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与烟火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在镀金的云台上
清高自领结边缘漫开
水晶杯在掌中里晃
晃出杯中无人懂的云影
人群的私语似无声的浪
呼声将影子抬向虚妄的光
以为指尖已触到太阳的滚烫
直到骤然断电——
那曾追光的人
只剩叹息,在黑暗里冰凉
烟火在低处,是人间寻常
几枚零钱,喂饱漂泊的风与霜
却有人把恶念碾成齑粉
撒向沸腾的市坊
当他从云台跌落的刹那
光环碎作满地银霜
每一片闪烁的残响
都映着,一个崩塌的肖像
2025.10.
评析:
这首《光环与烟火》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意味的现代诗,其优劣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诗歌的精妙之处(优)
1. 意象系统的对立与统一
诗歌的核心力量来自于“光环”与“烟火”这两个核心意象所构建的象征体系。
· “光环” 象征着权力、地位、虚荣和被人为塑造的完美形象。它存在于“镀金的云台”、“平整的领结”和“水晶杯”所构筑的上流场景中,是浮华而易碎的。
· “烟火” 则具有双重意味。它既指现实人间(与“光环”所在的“云台”相对),也暗指一种虽卑微却更具生命力和真实性的温暖(如“善心的零钱”)。这与转瞬即逝的庆典烟花不同,更像是人间烟火的“烟火”。
这种对立在“云台”与“低处”、“浮升”与“摔下来”、“光环”与“镜子碎片”的对比中不断强化,结构严谨,寓意深刻。
2. 富有张力的语言与细节
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内在的戏剧张力。
· “水晶杯在手掌晃悠着傲慢”——“傲慢”本是抽象情绪,却通过“晃悠”这个动作变得可视、可感,精准地刻画了权势者的姿态。
· “将恶行磨成齑粉/撒进沸腾的尘世”——这句极其有力。“磨成齑粉”暗示了行为的隐蔽性、系统性和彻底性,而“沸腾的尘世”则描绘了社会现实的复杂与喧嚣,恶行如调料般混入其中,难以分辨却又无处不在。
· “光环碎成满地镜子/每一片都映着/一个失败的模样”——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光环破碎后,并未消失,而是化为了无数面映照“失败”的镜子。这不仅是某个个体的失败,更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于每个碎片中的“失败的模样”,暗示了这种虚荣浮华的人生本质的虚幻与破败。
3. 叙事性与象征性的结合
诗歌构建了一个微型的戏剧性场景:从云台上的得意,到突然“停电”的变故,再到从高处摔落,最后是破碎后的审视。这个“升起-坠落”的叙事线,与“光环-烟火”的象征系统完美贴合,使深刻的哲理批判依托于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易于读者进入。
4. 深刻的社会洞察
诗歌精准地捕捉了当代社会的某些症候:对名利的追逐、形象的包装(“光环”)、阶层的隔阂(云台与低处),以及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扭曲关系(“恶行磨成齑粉”)。结尾处,当虚假的光环破碎,暴露出的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无数个“失败的模样”,这是对现代人身份焦虑与价值虚无的深刻揭示。
诗歌的不足之处(劣)
1. 转折略显突兀
从“感觉离太阳更近”到“直到突然停电——”的转折,虽然戏剧效果强烈,但“停电”这个意象本身稍显日常和具体,与前后高度象征化的语境相比,略显跳脱,其象征意义(秩序的崩塌、真相的暴露)虽然明确,但本身的选择可以更精妙。
2. 情感表达的深度可再挖掘
诗歌的批判是冷静而犀利的,但主要集中于对“他者”(云台上的人)的观察与讽刺。如果能在批判之余,融入更复杂的情感层次,例如一丝悲悯,或者将这种反思引向更普遍的“我们”,诗歌的感染力与哲学深度或许能更进一步。
总评
《光环与烟火》是一首整体上成熟且有力的诗歌。它成功地运用了对比鲜明的意象系统,通过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对社会虚荣、权力幻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语言在关键处展现出强大的张力与创造性,尤其是结尾的“破碎的镜子”,寓意深远,余味悠长。
尽管在局部意象和转折处理上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它不仅仅是对某个个体的讽刺,更是对一种普遍生存状态的写照——当一个人沉迷于社会赋予的“光环”而远离了真实的“烟火”人间,其结局注定是破碎与幻灭。这首诗的价值,正在于它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敲响了这记警钟。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