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聊斋志异》既是一部借鬼怪狐仙之形讽喻世情的短篇集,更是对思想、文化与人生哲学的深刻凝练,是洞悉古今人性与社会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誉,《聊斋志异》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同为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述。鉴于《聊斋志异》的古文文体,译文又显得干涩生硬,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笔者在深入研读与思考后,决定对《聊斋志异》部分篇目进行诠释, 推出《读懂聊斋》系列图文故事,力求在保留原文意旨的基础上演绎拓展,提升时代感和适读性,期望能为大家深入了解这部巨著提供帮助。
读懂聊斋·斫蟒
刘 伟
胡田村,有户姓胡的人家,家中兄弟二人。这天,兄弟俩进山砍柴,一路深入山谷。山谷里树木繁茂,遮天蔽日,静谧得让人心里发慌。
突然,树丛里一阵簌簌作响,一条身形巨大、鳞片闪烁的巨蟒猛地从树丛中蹿了出来,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哥哥走在前面,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巨蟒一口吞了下去。弟弟看到这一幕,瞬间吓得脸色煞白,本能地转身要跑。一回头,看到哥哥被巨蟒一点点吞噬,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冒了起来。他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挥动手中的柴斧,朝着巨蟒的脑袋狠狠砍去。斧头砍在蟒头上,溅起一片血花,巨蟒吃痛,发出一声低沉的嘶吼,但依旧没有停止吞噬的动作。此时,哥哥的头已经被吞了进去,幸好肩膀卡住了,才没能被立即吞下去。

弟弟心急如焚,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他左思右想,却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情急之下,他双手紧紧抓住哥哥的双脚,使出浑身的力气,与巨蟒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弟弟知道,只要一松手,哥哥就会葬身蟒腹。他凭借着一股子蛮劲,硬生生地把哥哥拽了出来。巨蟒已经受了伤,疼痛难忍,就拖着受伤的身体逃走了。
弟弟赶紧去看哥哥的情况,只见哥哥的鼻子耳朵都被溶化了,气息十分微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弟弟顾不上疲惫,背起哥哥就往家走。山路崎岖,高低不平,弟弟背着哥哥步履蹒跚地往回走,提心吊胆地担心蟒蛇再次出现,就这样走走停停,歇了十多次,才艰难地回到家中。
哥哥精心治疗调养了半年多,终于渐渐痊愈了。可是他的脸上却布满了狰狞的疤痕,鼻和耳都没有了,只剩下四个小小的孔洞,模样十分吓人。
谁能想到,农夫之中,竟有如此重情重义的弟弟!后来,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巨蟒之所以没有害死哥哥,一定是被弟弟的德义所感动了。”仔细想想,这话确实不无道理啊!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遇到外部力量侵害,“兄弟同心”方能“其利断金”。蒲公兄弟关系如何,笔者没见有太多记载。五十多岁时兄长去世,蒲公曾经写诗相祭。他对幼年连床同睡、青年举杯同饮,进行了回归,倾诉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然而,蒲翁七十四岁时,妻子刘氏去世,蒲松龄为其写了小传《述刘氏行实》,洋洋洒洒逾千言。在讲述妻子高风亮节之外,对年轻时遭受妯娌嫉妒、猜忌、言语伤害的事,也不吝笔墨。文中还对兄弟析产分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哥嫂都是挑肥拣瘦,得到夏屋杂房,器具完备。自己得到的老屋没有院墙,农具残缺不全,荆棘蒿草满地。人到暮年,不讳家丑,仍然对此絮絮念念,兄弟关系可见一斑。
刘伟,山东邹平人,现居淄博,淄博蒲松龄研究会会员。业余时间热衷于诗歌、散文及小说的创作,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