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
山东莱芜茶业口镇李氏分布与源流考
李千树
本文让我们聚焦到更具体的区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来深入考据其境内李氏的分布与源流。
茶业口镇位于莱芜区东北部,地处山区,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该镇李氏的考据,需要结合莱芜李氏的大背景和当地的具体情况。
一、 核心源流:明代移民与“莱芜白塔李氏”
与莱芜大部分地区一致,茶业口镇的李氏主体同样是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从河北(直隶)冀州或枣强县迁徙而来的后裔。其中,与 “莱芜白塔李氏” 的关联最为密切和重要。
1. 始迁祖与迁徙路径:
茶业口镇的李氏大多尊奉李唐(或其近支先祖)为莱芜始祖。据《莱芜白塔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唐于明初自河北冀州迁至莱芜县城附近的白塔子村(今属鹏泉街道)。
其后,白塔李氏人丁繁衍,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其中一支或数支后人,向北、向东迁徙,进入了茶业口镇的山区,在此开枝散叶,建立村落。
2. 迁徙原因:
人口压力:白塔村周边人口渐稠,需要新的土地资源。
生计所迫:山区虽然耕地较少,但适合开垦梯田,并有林业、矿业等补充生计。
政府招垦:明朝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
二、 在茶业口镇的具体分布
茶业口镇下辖的许多村庄都有李姓聚居,其中一些村庄更是以李姓为主姓(如中茶业村)。以下是已知的李姓主要分布村落(部分名单):
吉山村:茶业口镇的重要村庄之一,李姓是村中大姓。
茶业口村(镇政府驻地):作为中心村,李姓人口众多。
逯家岭村:这个著名的悬崖古村,李姓也是主要姓氏之一。
上法山村、中法山村、下法山村:这一带是李姓的集中聚居区。
白杨峪(如高白杨村、王白杨村、李白杨村)、茶业峪之中茶业村(古称李家茶业)、下茶业村、潘家崖村等村庄也有大量李姓分布。
分布特点:茶业口镇的李氏分布呈现出 “大分散、小聚居” 的特点。几乎遍布全镇各个管理区,但在上述村落中形成了核心聚居点。
三、 重要支派与家族
在茶业口镇,李氏并非单一支系,可能包含了从白塔村不同时期、不同分支迁徙而来的多个家族。
1. “白塔李氏”茶业口支系:这是绝对的主流。这些家族通常有明确的口传历史,记得自己是“白塔李”的后人,并能背诵与主支相同的或略有变动的字辈。
2. 其他支系:不能排除有少量从莱芜其他乡镇(如和庄、雪野)或邻县(如章丘、博山等)迁入的李氏小支系,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白塔李氏支系。
四、 堂号、字辈与族谱
1. 堂号:毫无疑问,茶业口镇李氏普遍使用 “陇西堂” 。有的使用“松山堂”(据信应是“陇西堂”之分号),如中茶业村和高白杨村、王白杨村之李氏家族等。
2. 字辈:
茶业口镇的李氏大多沿用 《莱芜白塔李氏族谱》 所制定的统一字辈。这意味着,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字辈,就能在整个莱芜白塔李氏体系中确定其辈分。
字辈举例(可能版本):由于不同分支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以下为一个参考版本,具体需以各村族谱为准:
...、广、传、继、世、长、玉、有(友)、德、兆(照)、祥、瑞、...
或:
...继、兰、念、德、昌,延、庆、荣、兆、祥,...
重要参考建议:如果您是茶业口镇李氏后人,可以向家族长辈询问完整的字辈诗,这是寻根问祖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3. 族谱:
历史上,茶业口镇各大李姓村庄很可能参与或独立编修过支谱或房谱。
现代新修的《莱芜白塔李氏族谱》通常是集大成的总谱,其中会包含迁徙到茶业口镇各村庄的支系世系图。找到这套总谱是厘清您家族在整個白塔李氏世系中确切位置的最佳途径。
五、 地方历史与文化
茶业口镇的李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艰苦创业:在山区开垦土地,建立村落,体现了移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中茶业村、逯家岭等古村的广泛石头建筑就是明证。
革命传统:茶业口镇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中茶业村更是当时的“红五村”之首,曾经涌现了许许多多革命志士。其中不乏李氏子弟,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在地方革命史中留有英名。如中茶业村的全国民兵英雄、“爆破大王”李念林等等。
乡风民俗:李氏家族作为当地大族,积极参与并塑造了地方的民俗活动,如地方戏曲、祠堂祭祀、节庆礼仪等。
如何具体考证您家族的源流?
1. 确定祖籍村:精确到茶业口镇XX村。
2. 询问核心信息:
家族的字辈是什么?您自己是哪个字辈?
已知的最早祖先(在村里的始迁祖)叫什么名字?
村里是否有老族谱?祖坟的老碑文上刻了什么?
3. 联系关键人:
联系村中老人、族长或李氏宗亲会的负责人。
尝试联系《莱芜白塔李氏族谱》的编委会或主要持有人(通常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保管)。
4. 查阅文献:查阅《莱芜市志》、《莱芜文史资料》以及茶业口镇的地方志,其中可能会有对当地大姓来源的简要记载。
综上,山东莱芜茶业口镇李氏,其主体是明代初年由河北冀州/枣强迁至莱芜白塔子村的“白塔李氏”后裔,于明清时期分衍至茶业口镇境内各村落聚居。他们以“陇西堂”或“松山堂”为号,沿用统一的字辈派语,是莱芜李氏大家族中一个重要的山区支系,承载着移民史、村落开发史和革命老区的深厚记忆。
2025年10月14日于济南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