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拼音课课后反思
一、课堂亮点
1.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通过“猜谜语(像个树杈y y y,像个屋顶w w w)”和出示乌鸦、屋顶等实物图片,将抽象的拼音符号与具象事物关联,有效吸引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多数学生能快速记住y、w的形。
2. 互动形式贴合学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小组互查”的发音练习模式,搭配拍手读、对口令等小游戏,让学生在动一动、说一说中巩固发音。课堂上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氛围较活跃。
3. 书写指导细致到位:在田字格书写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笔画顺序,结合“y占中下格,先写右斜再写左斜;w占中格,两笔写成像波浪”的口诀,降低书写难度。多数学生能规范书写y、w。
二、存在的不足
1. 发音指导有疏漏:部分学生将y与i、w与u的发音混淆,出现“把y读成i,把w读成u”的情况。当时仅简单纠正,未深入分析二者区别,导致这部分学生未真正理解“y、w是声母,发音轻短;i、u是韵母,发音响亮”的核心差异。
2. 个体关注不均衡:课堂互动多集中在积极举手的学生,对于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未能及时捕捉其学习状态。课后检查发现,少数学生仍存在拼读yī、wū等音节不熟练的问题。
三、改进方向
1. 强化发音辨析教学:下次教学中,通过“对比听辨”(教师分别示范y与i、w与u的发音,让学生闭眼判断)和“动作辅助”(发y时轻扶嘴角感受轻短气流,发i时声音拉长),帮助学生明确二者差异,同时增加一对一发音指导的时间。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基础题让全体学生完成,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采用“同桌互查+教师巡视抽查”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对薄弱学生课后进行简短辅导。
(七一路小学 李洁)
zh、ch、sh、r教学反思:
1. 在教学时我借助“手指模拟发音部位”(如翘起舌尖抵上颚表示zh/ch/sh)和“儿歌联想”(“小狮子sh-sh-sh梳毛发,红日r-r-r上山岗”),将抽象发音具象化,学生课堂跟读准确率达85%以上;通过“看图辨音”游戏(区分“竹子”zhúzi与“兔子”tùzi),有效强化了与平舌音z、c、s的对比记忆。
2. 问题不足:个别学生发r音时舌尖无力,易读成“l”(如“热”读成“lè”),未能及时提供一对一的口型矫正;课堂练习多为集体跟读,缺少针对发音薄弱学生的个性化检测,难以快速定位问题。
3. 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将准备“舌尖定位镜”,让学生直观观察自己的口型;设计“发音闯关任务单”,分“集体读-同桌互查-教师抽查”三步,重点关注r音和易混淆的平翘舌对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被精准辅导。
(七一路小学 张春荣)
在教学了《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二课时,本节课开展“中秋感恩行动”分享会,学生分享“为家人捶背”“写中秋祝福语”,主动表达“想让家人开心”,逐步形成“关爱家人、懂得感恩”的道德意识,将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设置“中秋小烦恼”讨论(如“和弟弟抢月饼怎么办”“赏月时下雨没看成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如“分月饼给弟弟”“在家窗边看月亮也开心”,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换位思考,培养乐观包容的人格特质。组织“班级中秋联欢会”模拟活动,可以在教室(挂灯笼)、表演节目(猜灯谜),强化“为集体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不足与改进:法治观念渗透薄弱:在“模拟联欢会”环节,未涉及“安全使用装饰品”(如不触碰电源灯笼)“遵守活动秩序”等法治内容。下次可加入“安全小贴士”讨论,通过“哪些行为会有危险”的提问,将法治观念与集体活动结合;未衔接“中秋与家国情怀”的关联,如“中秋是家人团圆,祖国是千万个家庭的团圆”。改进时可播放“航天员在太空过中秋”的短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小家团圆与大国平安的关系”,提升政治认同的高度。
(七一路小学 弓雪萍)
这周我教学了《儿童乐园》--同数连加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情境图中准确提取数学信息,如坐小飞机的人数、候车区的人数等,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乘数、积)。例如在解决“有多少人坐小飞机”的问题时,学生能通过数一数(2、4、6)、连加的方法得出结果,并且在认识乘法后,能正确将几个几相加转化为乘法算式,也能正确读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经历了“加法—相同加数加法—乘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虽然能列出乘法算式,但对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在加数不同的情境中,容易错误地使用乘法。例如在后续练习中,有学生将3+4也用乘法计算,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运算。在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如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组,每组2根,再摆2组,一组3根、一组4根,对比这两种摆法,加深对“相同加数”的理解。在小组合作中,多引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在解释乘法算式的意义时,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2×3表示2个3相加”,而不是简单地说“2乘3等于6”。通过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一路小学 马秀梅)
今天对第二单元知识进行了练习,教学中紧扣课标“理解运算算理,掌握运算方法”的要求,未直接灌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规则,而是通过“修一段路,先修全程的1/3,再修剩余的1/2,还剩300千米,这段路共多少千米?”等情境,引导学生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致”的本质。学生不仅能准确计算,还能解释“为何先算括号内的剩余量”,运算能力从“机械套用规则”升级为“基于理解的灵活运算”,符合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进阶要求。
本单元教学虽完成了“分数混合运算技能”的教学目标,但在核心素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应用意识)的深度培养和课标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全面落实上存在明显不足。后续教学需打破“计算为主”的惯性,以“情境—问题—建模—推理”为主线,让分数混合运算不仅是“算得对”的技能,更是“用得活”的素养。
(七一路小学 解荣)
本周我讲授了《编花篮》一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运用手工技能美化生活”部分,引导学生用彩纸、藤条等材料创作,同时融入“传统花篮造型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美育要求。
课前,为了激励学生带材料,要求小组内对子合作,一个对子带一套材料,目前为止看来效果较好。课堂中我以我国竹编文化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通过教师示范等方法,学生直观学习编花篮的方法,我把较多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对子合作,小组内帮助,完成编花篮的制作,达成了“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的目标。
从作品完成情况看,有的小组能完成7个花篮之多,而有的小组一个花篮都没有制作完成,主要是因为选择的花篮式样的不同。学生参与度高,部分学生勇于创新,挑战难度。
后续教学中,我需针对编织难点增设“分步示范+小组互助”环节,并设计“合作之星+创意之星”的互评表,让小组合作更高效,也让课标要求落地更扎实。
(七一路小学 雷亚亚)
50米×8往返跑技术与耐力素质练习,本课程围绕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50米×8往返跑展开教学。教学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测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并掌握基本的体能知识和锻炼方法。
将50x8分解为“起跑、匀速跑、转身技术、呼吸节奏、冲刺”等关键技术环节。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全力冲”、“如何省力地转身”“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等核心概念。采用“分段跑”(如先练习200米匀速跑,再练习400米节奏跑)、“追逐跑”、“结伴跑”等方式,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全程计时跑。在练习中,我不断巡视,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如提醒某个学生“步子可以再迈开一点”,鼓励另一个学生“注意呼吸,坚持住节奏”。在测成绩时组织小组比赛和个人挑战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更让他们在“赛”中应用了所学的技术和策略,实现了从“学练”到“实战”的转化,有效提升了课堂氛围和练习强度。
(七一路小学 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