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明水古城
田继宝
近段时间,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我想雨中的明水古城,应该别有一番韵致。
国庆长假后,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日子,我撑一柄素伞踏入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国际泉水度假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北方水乡,在秋雨的浸润下显出一种朦胧的情调——青砖褐瓦洇出深色水痕,护城河上升起袅袅烟波,连檐角悬着的铜铃都噙着水光。雨滴敲在百脉泉群的水面上,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一曲由自然与历史共谱的琴音。

布坊晾晒的蓝印花布在雨中愈发鲜艳,那些靛蓝纹样让我想起李清照词中“乍暖还寒”时的忧郁色调。染坊老师傅说,雨天染出的布料颜色最是持久,正如苦难淬炼出的词章最动人心魄。拐角处龙山黑陶窑的师傅们,正忙着起窑,冶坊的铁匠仍在锤打铁锅、铁器,火星溅入雨帘的瞬间,仿佛看见词人将离愁别恨锻造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千古绝唱。

护城河上的摇橹船仍在雨中穿行,船夫哼着小调,木桨划开缀满雨丝的河面。两岸垂柳的枝条蘸水书写,孟家大院的马头墙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孟家戏楼的舞台上,正在上演章丘梆子“宝剑记”。这座14000平方米的清代建筑群里,戏楼的雕花栏杆沾着水珠,书院窗棂上雨痕蜿蜒如篆书,让人恍觉时光在此凝滞。

明水大街的石板路被雨水沁出青黑光泽,瑞蚨祥绸布庄的门楣下,几位老者正煮着大碗茶。铁壶里翻滚的泉水与檐角雨帘合奏,茶香混着雨气钻入鼻尖——这或许就是李清照回忆里“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滋味。街角“如梦令”伞扇店的油纸伞次第绽放,黛色伞面上墨梅被雨水晕染,恰似词人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写意。

行至龙泉寺内,百脉泉正在雨中沸腾。这座与趵突泉齐名的古泉“状若贯珠”,千百个气泡从池底争相涌出,雨滴与泉珠在空中相撞,发出琵琶轮指般的清响。龙泉寺内嘉靖年间的题刻被雨水浸得墨色深沉,明代县令高达的诗句“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在氤氲水汽中愈发显出禅意。

百脉泉群雨中喷涌,如串串珍珠跃出水面,其中墨泉的声势最为浩大。黝黑的泉孔喷出尺余高的水柱,闷雷般的轰鸣穿透雨幕,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这眼“一泉成河”的名泉在雨中更显磅礴,喷出的泉水溢出泉池四壁,充满整个河道,石栏泉池与墨色泉水构成一幅天然水墨画,让人想起李清照笔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壮阔。而金镜泉则另有一番风致,圆形的泉池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雨点落下时,池面金辉闪烁如打翻的琉璃盏,难怪古人称其“水面如镜,金辉闪烁”。

出龙泉寺向东漫步至东麻湾,这里呈现着“龙影夕照”的雨中新貌。泉眼密布的湖面蒸腾着白雾,芦苇丛中惊起的水鸟掠过眼帘,恍如《醉花阴》里“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意境。绣江亭下的大桥如长虹卧波,站在桥上望去,雨丝将古城轮廓晕染成米芾的烟雨山水。雨雾中的东麻湾,泉水与古建筑相映成趣。

循着水声来到李清照故居,雨雾笼罩下的李清照故居,飞檐与泉水交织出宋词意境。雨幕中的漱玉泉正演绎着“片片碧水洗白玉”的景致。圆形泉池直径约三米,居中喷涌的泉水左右摇摆,好似少女在跳欢快的舞蹈,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池底鹅卵石被泉水冲刷得晶莹透亮,水珠从空中坠落,在池面碎成无数剔透的珍珠。李清照故居内的燕寝凝香展室,木质窗棂被雨水洗得发亮,恍惚间似见那位“倚门回首”的才女正临窗填词。雨水顺着海棠轩的飞檐滴落,与远处梅花泉五股喷涌的水柱遥相呼应,恰似《如梦令》中“争渡、争渡”的水声穿越时空而来。

暮色渐浓时,古城华灯初上。雨中的灯笼像洇开的胭脂,灯光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流淌成河。站在城墙远眺,整座古城宛如浮在泉上的画舫,百脉泉、梅花泉、墨泉的声响在雨夜里交织,仿佛千年前那位才女正在某扇雕花窗后,将雨打芭蕉的韵律填进新词。

离城时回首望,雨幕中的明水古城更像一阙《声声慢》:青瓦是平声,飞檐是仄声,泉涌为韵脚,雨滴作标点。这座用泉水写诗的古城,终究将李清照的婉约与豪放,都酿成了檐角欲滴未滴的一颗水珠。

乙巳年八月廿一
写于章丘李清照故里耕读堂

作者简介:田继宝,男,文博副研究馆员,原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馆长、书记。
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陶瓷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考古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山东省考古学会龙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师范学院、齐鲁理工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新青年书画院会员,济南市垂杨书画研究院特聘艺术家,章丘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章丘区双山文化路书画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