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十
作者:傅维敏
中秋的夜,到底与别时不同。天幕一碧如洗,唯有一轮明月悬在那里,冷清清地照着人间。这月光固然普照大地,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映出不同的景致来。
我窗外的月亮,与故乡的原是同一个,但看起来总觉隔了一层。都市的霓虹太亮,反倒把月光衬得黯淡了。这时便想起故乡的月来——那月光是直接泼洒下来的,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山川草木上,连小河里的每一道波纹都照得清清楚楚。
故乡的小河此时想必正泛着银光。记得幼时,常与伙伴在河边嬉戏,捡了石子打水漂,看涟漪一圈圈荡开,竟觉得这简单的游戏有无穷的趣味。如今回想,不是游戏有趣,是那时的心境简单,容易满足。河水依旧东流,只是当年投石问路的孩童,早已各奔东西了。
山道上的落叶该又积了一层罢。秋深了,踏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声絮语。从前总觉得这山路漫长,如今在梦里走起来,却嫌它太短,还未尽兴便已走到尽头。山道两旁不知名的野花,自开自落,不理会人世的变迁,年复一年地开着,谢着,倒比人活得自在。
小镇上的中秋,想必别有风味。家家户户传出笑语,月饼的甜香混着桂花的清气,在夜风中浮动。孩子们提着灯笼奔跑,光影摇曳,竟把个平常夜晚点缀得如同梦境。老人们坐在院中,沏一壶粗茶,说些陈年旧事,时而望望月亮,仿佛那上面写着什么只有他们才懂的文字。
我们当年何尝不是那些提灯奔跑的孩子?转眼间却成了异乡客,在这繁华都市里,对着同一轮月亮,生出两样心情。都市的月亮固然圆,但总觉得隔了层玻璃纱似的,不那么真切。想来月亮看我们,也如我们看月亮一般,隔着千万里,虽然相见,却触不可及。
人总是要离乡的,就像河水总要流向大海。故乡赋予了我们山一样的脊梁,水一般的柔性,让我们能够在外面的世界立足。但走得再远,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系在心头上,线的另一端,牢牢拴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
今夜的月亮,照着我,也照着故乡。月光无声,却传递着千丝万缕的思念。或许有一天,当我在都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时,会循着这月光铺就的路,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再听听小河的呢喃,再走走山道的曲折。
那时月亮依旧,不知人面还似从前吗?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