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律•暮秋(押七阳韵)
唐增虎(山东)
霜侵林叶瘦,风卷雁声扬。
露白凝寒菊,云轻敛夕阳。
疏篱埋晚色,浅沼映残芳。
独倚阶前树,秋深客渺茫。
钗头凤•韭菜(程垓体.押第十二部韵)
唐增虎(山东)
青丛秀,晨霜溜,翠茎含露香初透。
春畦茂,秋筐骤,剪残还发,野根犹茂。茂,茂,茂。
寒烟瘦,晴光逗,素盘轻炒涎先逗。
辛香凑,俗欢就,丹心堪嚼,俗愁都走。走,走,走。
江城子•听雨(苏轼体.押第七部韵)
唐增虎(山东)
檐声敲瓦织秋寒,
滴阶前,碎阶残。
帘卷风轻,凉意透衫单。
闲对孤灯烹雪茗,
茶烟细,客愁宽。
忽听疏敲打窗栏,
忆尘寰,梦痕漫。
旧事如潮,起落总牵缠。
待到云开晴色展,
天如水,月如盘。
阮郎归•望月(南唐•李煜体.押第二部韵)
唐增虎(山东)
疏桐摇影漏清光,秋霄玉鉴凉,云痕轻敛照千江,风移桂子香。
思渺渺,夜茫茫。归心寄渺茫,谁家笛管奏清商,蛩声和月光。
散文:《博味•拔丝山药》
唐增虎(山东)
博山菜的谱系里,酥鱼锅的鲜、豆腐箱的巧、硬炸肉的香,早把鲁菜的醇厚刻进了烟火里,可若论起“活色生香”,还得是那道拔丝山药。
算不上金贵食材,一截截山药削得莹白,滚油里浸过,裹糖的步骤最见功夫——糖入热锅,要熬得像初融的月光,稠而不焦,火候差一分则糖硬如石,过一分便糊成炭。待山药裹着琥珀色的糖衣出锅,筷子一挑,糖丝能拉得丈许长,风里飘着甜香,那丝却不断,颤巍巍悬着,是博山厨师手里的“软黄金”。
等糖凉透了,又换了模样。方才的柔丝凝作琉璃壳,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响,内里的山药绵糯,甜意从脆壳渗到芯里,这便是老辈人说的“琉璃山药”。这手艺还能变着花样来,拔丝地瓜甜得绵密,拔丝山楂酸中带甜,最绝的是拔丝冰糕——冰糕裹糖,火大了化,火小了挂不住糖,全凭厨师眼疾手快,那冷热相激的脆甜,是博山菜里独一份的巧思。
旁人说鲁菜正宗在济南,博山人却笑,说博味才是鲁菜的根。这拔丝菜里,熬的是耐心,控的是分寸,藏的是博山人过日子的智慧——不慌不忙,把寻常食材做出不寻常的滋味,就像他们把日子过得扎实又甜润。我是张店人,却总念着博山的这口甜,那拉不断的糖丝,像极了两地人连着的心,也连着对这方水土的骄傲。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