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赴青岛盐务局东风盐场参观学习
作者:赵庆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应该是一九八五年秋,当时我刚从江苏省委党校毕业任徐圩盐场党委副书记几个月,那时,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江苏盐业也正面临着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盐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省盐业公司,(当时江苏淮北盐务管理局刚改为江苏省盐业公司,它和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合署办公)要求全省各大盐场加紧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按省盐业公司的要求,徐圩盐场党委研究决定组织全场各工区和直属生产单位党政一把手,以及机关生产经营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赴山东青岛市盐务局东风盐场参观学,学习他们先进的制盐工艺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会上还决定这项工作由我具体负责落实。
说句实在话,尽管在党委会上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会后认真考虑具体实施方案,还是感觉很有压力。毕竟自己只有三十岁,且又刚刚走上领导岗位,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待提高。这次参观学习,又是全场大部分中层干部外加场内的一部分省、市劳动模范,合计有九十多人,这么庞大队伍出去十多天,吃住行的安排,参观点的联络,协调等等都得要衔接好。关键时刻我的老场长徐士珍同志(两年前我去省党校学习之前曾担任过他的秘书)热情地鼓励我别着急,多动脑筋。并开导我说,遇到难题可以多和老同志商量。
通过老场长的点拨,我经过反复考虑和斟酌,决定成立外出参观学习人员临时党支部,由参加外出学习的场宣传科、生产科、派出所(那时候我们盐业系统的各大盐场都成立自己的派出所),场团委主要领导和部分老同志组成。在党支部班子成员研究外出参观学习方案时,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统一意见:为确保安全顺利完成外出参观学习任务,外出团队成立四个组,即联络协调组,由团委书记负责,主要负责对被参观单位的时间衔接和学习参观点的协调;二是业务指导组,由生产科长负责,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去学习的基层领导把握参观学习重点,认真讨论吸收并和对方交流沟通;三是安全保卫组,由派出所长负责,主要是负责外出团队学习参观期间的各项安全工作;四是后勤保障组,由宣传科长负责,主要是对外出团队的吃、住、行、协调安排和对被参观单位先进经验的收集和总结。
一切安排妥当,我们提前让联络组长、场团委书记李正航同志提前两天带两位青年先行赴青岛联络协调,待他消息反馈后,我们“大部队”才出发。为安全起见,我们专门租用了两辆市汽车客运公司的六十座交通客车,并请有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师付驾驶。由于那个年代交通不便,路况很差,我们早晨七时出发,由于多种原因,只到晚上九点才住青岛四方旅社。
参观学习的过程,由于先行联络协调,我们进行得比较顺利,我们先拜访了青岛市盐务局。因为体制的不同,青岛盐务局当时为管理部门,他担负着对市属盐业企业业务管理,我们作为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八大盐场”之一。当时江苏省盐务管理局下辖的产盐企业有射阳、新滩、灌东、灌西、徐圩、台南、台北和青口八个盐场,统称“八大盐场”。徐圩盐场学习参观团队到来,他们还是很重视的,局主要领导亲自接待,并安排相关领导介绍了整个青岛市盐业系统概况和经营情况,重点介绍了我们准备参观学习的东风盐场注重技术革新、加强企业管理一些优秀成果,在青岛市盐业系统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这给我们一起去的同志极大的启发和鞭策。
在青岛几天里,我们真还遇到一个小插曲,这天我们在讨论消化在青岛盐务局参观学习情况后,还剩点时间,考虑到不少同志第一次来青岛,就放半天假让大家自由活动,为安全起见,我们事先专门按自由组合分为几个组,每个组指定专人负责,可到晚上吃饭时才得知(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的情况。原来我们几位基层领导在市区游玩时发现小偷在行窃,正义感大发,抓住小偷不放,哪知这是个偷盗团伙,双方纠缠不清动起手来,结果一起被带到了派出所。在听到回来报信的同志说明情况后,我马上带上我们的派出所长赶到当地派出所说明情况,经过当地公安的深入调查了解,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待我带着几位同志回到旅社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
东风盐场是我们团队准备参观学习的重点企业,所以我们同去的所有同志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通过场领导介绍我们了解到,东风盐场海盐生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夙沙煮盐”开始经历了取海煮盐——刮碱取盐——掘井煮盐——盐田晒盐等诸多过程。近五千年的进化发展;直到二十年前的六十年代后期才由马哥庄、程哥庄、张哥庄三个盐场合并为东风盐场,到七十年代又将海潮盐场并入,至此全场总面积达三十六万多公亩。东风盐场是全国老滩技术改造最早的盐场,也是国家轻工业部盐田技术改造的试验点单位;他们首创薄膜塑苫技术;他们率先将零星分散结晶池整合到一起,建成了“三化四集中”的新式盐田;实现了塑苫收放自动化、收盐运盐机械化。这些技术革新的应用,减轻了职工劳动负荷,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产能,一九八四年东风盐场职工总数一千二百人,年产原盐十九万三千吨。八五年力争超二十万吨。
介绍的情况和数字给我们学习团队以鼓舞和鞭策,而接下来现场观摩,充满着震惊!几千公亩排列整齐的塑苫池;严阵以待的自动化塑布收放设备;忙碌不停的收盐机声隆隆,再看那一辆辆川流不息的敞口汽车开进盐池直接装盐运走。
这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震撼着我们全体前来参观学习同志的心灵,大家参观着、议论着;有羡慕、有感慨。看着一旁轻松自如地操作机械的职工们,同志感慨道; 这还是昔日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盐卤腿子”吗?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有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机械和现代化条件起码赶超我们十年。
东风盐场参观学习给我们团队全体同志极大的触动,同样的海盐生产,同样的艰苦条件,为什么他们能阔步前行,取得骄人成功?而我们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落后的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在讨论时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不甘心,奋起直追,迎头赶上,逐渐在同志们心中形成了共识。我们这次组织庞大队伍这赴参观学习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
十天后,我们外出参观学习的团队安全回到家乡。
2016年8月26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