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行澜老师课记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10月15日下午,应同事王锦斌主任之邀,我特意从石佛寺搭乘201公交车,前往位于武穴市文化宫办公楼的老年大学,只为蹲听书法班杨行澜老师的课。公交上即便没有座位,一路站立也丝毫挡不住我的期待——一来是早就听闻王主任在杨老师点拨下,书法技能实现了飞跃长进,想亲眼看看名师风采;二来,我本就想着在宅家无法外出时能有动手动笔的念想,虽无半分书法基础,也盼着能从课堂里找找练字的灵感。
“人比去年多点,欢迎来看看。”王主任的话刚落,我已踏入教室,一眼便认出了杨行澜老师。作为武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这位在书画领域深耕多年的前辈,不仅擅长书法,更在国画、水彩等领域颇有造诣,其《乘鹤台》《金色武穴港》等作品曾入选“百花迎春”等重要美术展,笔墨间尽显对本土山水人文的深刻体悟。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早已是业内公认的名师,就连黄冈市艺考状元何朝晖也曾师从于他,这般专业功底,让我愈发觉得此行值得。
与想象中严肃的艺术家形象不同,杨老师穿着十分随意,周身却透着温润的文人气质。一开口,风趣的讲解便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聊起握笔姿势,他会用“像握个小拳头,不松不紧才舒服”这样通俗的话解释;讲到笔画轻重,又会类比“像走路,抬脚轻、落脚稳”;提及练字工具,他特意叮嘱“新手别浪费钱买宣纸,毛边纸性价比最高,练起来不心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练字根基”的强调,反复说“要从基本笔画练起,横、竖、撇、捺、点、钩、挑、折,八个笔画一个一个攻克,基础打牢了,写啥字都顺”。这般生动接地气的表达,哪怕是我这样对书法一窍不通的人,也听得入了神,连带着那些“想练字”的模糊念头,也变得清晰起来。
他的教学从不是刻板的理论灌输,而是像他带领美协艺术家深入乡村采风那般,善于将艺术与生活联结。课堂上,他既会俯身给老年学员调整握笔手势,逐字拆解“横要平、竖要直”的笔画精髓,还特意讲解了书法里的“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笑着解释:“‘屋漏痕’就是下雨顺着墙流的水痕,自然不僵硬,写横画就要有这股匀劲;‘折钗股’像金钗弯折的弧度,有力还带韧劲,写竖折就要学这感觉;‘锥画沙’是锥子在沙上划出的痕迹,深而挺括,练笔画就得有这股扎实劲儿。”几句话就把深奥的书法理论讲得透彻易懂。同时,他也分享宅家练字的实用细节:“选普通‘大白云’兼毫笔,新手易控制”“每次倒墨别太多,用小碟装着够写就行”“不用追求每天练很久,15-20分钟就够,坚持比时长重要”。这些内容恰好戳中了我“零基础宅家练字”的需求,我边听边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要点,生怕错过关键信息。
看着身边学员们握着笔认真临摹的模样,再听着杨老师“练字不求快,先把基础笔画写扎实”的鼓励,我暗下决心,回去就照着课堂记下的要点准备工具。结合杨老师的分享,我在心里大致梳理出了宅家练字的方向:先备齐毛边纸、兼毫笔等基础工具,从“横、竖、撇、捺、点、钩、挑、折”八个基础笔画逐个练起,试着体会他说的“屋漏痕”般的笔劲,每天固定15分钟,哪怕只是重复写一个笔画,也要慢慢找到手感。
这堂课结束时,夕阳刚好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的宣纸上,墨香与暖意交织。我虽无书法之艺,却不仅收获了动笔的勇气与灵感,更带着一份清晰可行的“练字方案”满载而归。杨老师用亲和风趣的风格,把深奥的书法理论讲得浅显易懂,让这门传统艺术卸下了“高深”的包袱,也让我明白,练字无关技艺高低,只要备好简单工具、吃透基础笔画、悟透用笔巧劲、坚持每日动笔,便能在笔墨间给宅家时光添一份踏实自在。这样的课,果然名不虚传。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