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賹四化》
一一一临淄地下的战国货币传奇
唐增虎(山东)
临淄的古墓深处,藏着一枚枚刻着“賹四化”三字的青铜秘宝。它不是寻常的古币,而是战国末年齐国货币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賹”字圜钱核心,以“賹”为记、以“四化”纪值,在黄土中沉睡两千余年,每一道铜锈里都裹着海岱大国的经济密码与尘封故事。
“賹四化”是战国后期齐国铸造的一种圜钱,旧称“宝四货”。其形制为圆形方孔,面有郭,背平素,直径约3厘米左右,重5-7克。“賹”字为齐币专用字,有学者认为其与当时的重量单位或价值尺度有关,“化”则有交易、变化之意。
这“賹”字,便是它传奇的开端。古泉界曾为这字争论百年,有人说它是齐国独有的货币符号,象征“万物可易、货通天下”;也有传说,“賹”字源自田氏齐国“尊贤尚功”的国策,铸于钱面,是为了彰显“以币安邦”的雄心——彼时秦国已凭半两钱统一货币,齐国偏要以“賹”为记,在方孔圆钱的形制里,藏着不输强秦的经济底气。而“四化”二字,更藏着兑换的玄机:一枚“賹四化”,可抵四枚“賹一化”小钱,或是等值于半枚齐刀“节墨之法化”,这背后是齐国在刀币与圜钱过渡期,用精准纪值稳住天下商路的智慧,也让它成了当年临淄市井中“一枚定乾坤”的硬通货。
关于它的铸造,临淄老辈人还传着一段轶闻:当年齐王建为抗秦保国,命工匠在都城临淄设十二座铸钱炉,每炉首枚“賹四化”都要由铸官亲手镌刻“賹”字,刻时需以朱砂涂笔,焚香祭拜,求这钱币能“通财运、固邦本”。传闻有一炉铸出的“賹四化”,钱文“賹”字竖笔微微倾斜,却因铜质精润、字迹苍劲,被齐王建视为“天授之币”,专门赏赐给守边的将领——后来这“歪賹”版的“賹四化”,成了泉界百年难寻的珍品,每一次现身都能掀起收藏热潮。
它的传奇,更在那一次次从墓中现身的奇遇。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淄一农户挖井时,竟从三尺地下挖出一陶罐“賹四化”,枚枚字迹清晰,铜绿间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刚从铸炉中取出;九十年代,一座战国大墓的发掘中,墓主人棺椁旁并排放着三枚“賹四化”,与玉璧、铜剑同列,考古专家说,这是墓主人身前“以币为信、以财为安”的执念,要带着这齐国的“硬通货”,在另一个世界续写富贵。这些出土的“賹四化”,大多带着手工铸币的温度——有的“賹”字笔画深浅不一,有的“四化”二字间距错落,恰是战国工匠“心手合一”的印记,比规整的钱币多了几分传奇的烟火气。
如今,当“賹?四化”从临淄的黄土中被唤醒,那“賹”字仍力透铜背。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战国风云里,齐国用青铜写就的货币传奇——是“賹”字背后的邦国雄心,是“四化”纪值里的商路智慧,更是每一枚古币中,都藏着的、属于海岱大国的不朽传奇。
賹四化民间鉴别小贴士
1. 掂重量:真币铜质精纯、含铅量低,握于手中比普通铜钱沉一分,手感压手
2. 观光泽:对着日光转动,钱郭边缘会泛出淡金光泽,非真币难有此“铜晕”
3. 轻刮试:用指甲轻刮“賹”字笔画,真币留细微铜屑,假币易掉锈渣、露胎质
4. 水验法:放入井水瓷碗,真币水面会浮起极薄铜晕,宛如“吐”出千年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