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为证:一条铁路与一个时代的交响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24级研究生、活动领队 杨瑞

2025年7月11日至16日,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重走成昆铁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六天的行程,与其说是一次社会实践,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朝圣。我们沿着那条嵌在崇山峻岭间的钢铁脉络,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叩问一种名为“铁道兵”的灵魂。归来许久,耳畔仍回响着大渡河的咆哮,眼前仍浮现着隧道深处的微光,以及那些刻满风霜却眼神灼灼的面容。
启程那日,成都的暑气尚未完全蒸腾。我们这支由三十七人组成的队伍,怀着几分好奇与几分庄重,踏上了南下的路途。车窗外的景致逐渐由平原变为丘陵,再变为连绵的群山。四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下午,在南山实验学校的会议室里,空气因一场即将开始的讲述而变得凝重。当蔡方鹿教授站上讲台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聆听的并非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是一部仍在呼吸的、用生命书写的史诗。
蔡方鹿教授,这位曾经的铁道兵战士,如今鬓发已苍的学者,他的声音平和,却字字千钧。他将我们带回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火热的年代。“打眼放炮”——他这样概括自己作为爆破兵的工作,四个字背后,是每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心动魄。他讲述山洪暴发时的抢险,讲述亲眼目睹战友牺牲的痛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回忆,却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八个字,不再是标语口号,而是血肉铸就的信仰基石。当学生们深情演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时,我仿佛看见,那些年轻的灵魂正与历史隧道中无数个挥汗如雨、舍生忘死的身影隔空对话。
而更真切的震撼,来自对六位老铁道兵、民工的采访。韩刚大爷说起爆破兵的危险,语气平静得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陈木生大爷抬起那只因工伤而终身不便的脚,诉说着民工与铁道兵并肩施工,自己被斗车砸坏踝骨的经历,言语间无怨无悔,只有一份被岁月沉淀的坦然;谢成茂大爷描述独自排查哑炮的经历,那句“拿命拼出来的”让在场所有人屏息;徐绍成大爷回忆三角石隧道塌方被堵二十四小时的黑暗,他笑着说“死咯就死咯,大局为重嘛”,那笑容里,是一种我们这代人难以企及的纯粹与豁达。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是成昆铁路这座丰碑上最朴质也最坚硬的基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艰苦,更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与集体主义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德昌烈士陵园的祭扫中,化作了无声的悲壮。烈日下,人民英雄纪念碑肃然矗立,我们列队、默哀、鞠躬、献花。蔡教授几度哽咽的讲话,是对长眠于此的年轻生命的深切缅怀。他说,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两位筑路者牺牲。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刚刚告别家乡的炊烟,怀揣着最简单的理想,便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片群山之中。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我们脚下的每一寸铁轨,都浸润着先烈的热血;我们今日的便捷与安宁,都有着沉甸甸的重量。
真正的“重走”,是从徒步金沙隧道开始的。隧道口幽深,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我们前行百米,蔡老师指着边墙的“避人洞”,讲述着当年的艰辛。手机电筒的光柱在黑暗中摇曳,映照出斑驳的岩壁。我触摸着那冰凉粗糙的岩石表面,试图想象,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年代,铁道兵们是如何仅凭风枪、铁镐和血肉之躯,一寸寸凿穿这崇山峻岭的。隧道外的锦川大桥,以其宏伟的石拱结构无言地诉说着工程的奇迹与智慧。站在桥上,俯瞰脚下的深谷,方能体会“遇水架桥”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匠心。
在金沙村,徐自顺和陈永贵两位老村民的讲述,则为这段刚毅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他们口中的铁道兵,不仅是开山辟路的英雄,更是帮老乡栽秧、打谷、收甘蔗的亲人。“没有一个铁道兵战士在我们当地摘过一个桃子、一个梨”,陈大爷这句话,让我看到了铁律之下的人情味,看到了“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诠释。那种严明的纪律与发自内心的爱民,共同构成了铁道兵精神的完整人格特质。
随后的行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西昌的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学术角度阐释成昆铁路的战略意义与文化价值;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让我们理解了这片土地曾经的闭塞与红军长征过境时“彝海结盟”的伟大;礼州会议旧址,则让我们追寻着更早一代革命者的足迹,感受长征精神的源远流长。而成昆铁路展览馆和“梦回成昆”景点,则以详实的史料和毛主席那句斩钉截铁的指示,将这条铁路提升到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度。
此行的高潮,无疑是参观乐山金口河的铁道兵博物馆。馆内,那大锤、铁镐、鎯头、斗车,那还原的隧道、窝棚,无声却震耳欲聋。墙壁上那行数字——“1100公里线路、427座隧道、991座桥梁,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两人献出生命”——像一记重锤,敲击在每个参观者的心上。关村坝这座“洞中车站”,同心桥上“一脚踏两州”的体验,都让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感受紧密相连。
旅程的终点,是轸溪火车站内的徐文科烈士纪念碑。徒步三公里陡峭山路,三十五度的高温是对我们意志的最后一次考验。当那座成昆线上唯一为个人修建的纪念碑出现在眼前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为肃穆。在张诗诺同学的主持下,我们默哀、聆听蔡老师讲述铁道兵47团徐文科烈士舍己救人的事迹、师生代表发言、齐声高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我相信,徐文科烈士以及千千万万为成昆铁路奉献一切的英灵,定能听见我们这穿越时空的致敬。
六天转瞬即逝,但精神的洗礼却恒久留存。成昆铁路,它早已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它是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面对艰难险阻时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它是一种价值传承,蕴含着爱国奉献、为民服务、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丰富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走成昆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的理想唯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才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丰碑,不仅是用来瞻仰的,更是用来激励我们前行的。我们将带着这份“铁兵魂”,在各自的领域锐意进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汗水洒向民族复兴的征程,让成昆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那条穿行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钢铁巨龙,依旧日夜不息地奔腾着。它是一首流淌的史诗,而我们,愿做这史诗中一个个跃动的音符,接续传唱那永不磨灭的精神之歌。

作者简介:杨瑞,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湖北武汉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4级中国哲学方向研究生。2025年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重走成昆铁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队。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责编:槛外人 2025-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