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粤剧面谱展在广州市文化馆翰墨园展厅盛大启幕
(活动现场一角)(梁卫国 李耀安报道)
百年风华传薪火,千幅面谱绘粤魂。值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10月15日,“千人千面——传统粤剧面谱展”在广州市文化馆翰墨园2号展厅盛大启幕。
作为“永远的红线女——纪念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等机构共同承办,以匠心之作致敬粤剧经典,以斑斓面谱传承岭南文脉。开幕式现场暖意融融、人气鼎盛。来自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等单位的领导嘉宾,粤剧艺术界的艺术家、专家代表,以及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齐聚一堂,目光所及皆是熟悉的粤剧同路人,言谈间满是对粤剧艺术的赤诚与热爱。
剪彩揭幕环节,掌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省市区相关领导在致辞中动情表示,粤剧面谱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这场展览既是对红线女大师的深切缅怀,更是粤剧人坚守传承的生动写照。嘉宾们驻足展厅,望着一幅幅色彩浓烈的面谱作品,不禁轻声交流起粤剧经典剧目里的角色风采,现场氛围庄重而喜庆,处处涌动着对传统艺术的崇敬之情。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广东人的乡音乡情。而粤剧面谱,便是这门艺术最直观的“性格密码”——其谱式源于历代艺人的智慧沉淀,“开面”时的每一笔线条、每一种色彩、每一个图案都有严格程式,红表忠勇、紫喻孝贤、黑显刚正、白示奸邪,以写意夸张的手法,将人物性格与命运走向浓缩于方寸之间。随着粤剧发展,面谱更形成以上六府、下四府为代表的地域性谱系,成为艺术传承的核心脉络。
此次展览能有如此震撼的呈现,离不开非遗传承人冯汉华老师的匠心坚守。200幅展品皆由冯老师精心绘制,每一幅都是心血凝结的艺术珍品。从神话传说中的仙佛妖魔,到秦汉风云里的英雄豪杰;从三国群雄的豪情壮志,到唐宋轶事的风雅传奇,七大展区系统梳理传统粤剧面谱谱系,堪称迄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粤剧面谱专题展。
当观众凑近细看,只见面谱上的线条细腻流畅,色彩浓淡相宜,关羽的丹凤眼、包拯的黑面虬髯、曹操的白面奸相栩栩如生,仿佛能从面谱中听见粤剧的锣鼓铿锵、唱腔婉转。冯汉华老师以毕生精力守护粤剧面谱艺术,不仅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传统谱式完整留存,更不断深耕创作,此次展出的新作与旧作交相辉映,正是粤剧人“守正创新”精神的最佳诠释。他用一支画笔,让沉睡的传统面谱“活”了过来,让岭南文化的血脉在当代延续,这份坚守与热爱,足以让每一位观者动容。
展览现场,观众们的反响更是热烈。粤剧爱好者们拿着手机频频拍照,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讨论,脸上满是兴奋与惊叹;年轻人们被面谱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吸引,认真阅读展品旁的文字介绍,不时向身边的专家请教;还有带着孩子前来的家长,指着面谱讲述粤剧故事,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童心中悄然萌芽。
展厅内的图文展板与专题讲座区域同样人气高涨,大家聆听专家解读粤剧面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沉浸式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感慨:“冯汉华老师的200幅作品,是粤剧面谱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每一幅都凝聚着老艺人的智慧与情怀。”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蒙菁也表示,将继续把粤剧面谱带向更多地方,让岭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粤剧面谱艺术的集中亮相,更是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盛宴。它让公众得以走进粤剧的“面子”世界,触摸岭南艺术的脉搏,感受传统非遗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更引导着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剧传承探索创新路径。
冯汉华师从粤剧面谱传承人伍行,是红线女艺术中心艺术研究部负责人、广东粤剧促进会副秘书长、粤剧面谱绘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现场冯汉华老师还介绍四个已化装不同角色面谱的粤剧男性人物与观众互动交流,气氛热烈,人们争相与其合影留念并发朋友圈
。
据悉,“千人千面——传统粤剧面谱展”于10月11日至29日免费开放,地点在广州市文化馆翰墨园2号展厅。如果你也热爱粤剧,渴望感受传统面谱的独特魅力,不妨前往展厅,在冯汉华老师的匠心之作中,品味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致敬红线女大师的百年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