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作舟,载我归乡
——读《一个特别的中秋节》有感
作者:墨染青衣
今夜无眠,只因在文字里邂逅了一个被月光浸透的中秋。吕晓蓉老师的笔,像一叶轻舟,载着我驶入巫水河的柔波里,驶进一段被岁月珍藏的知青情谊中。
这是怎样一个中秋啊——没有寻常的团圆宴饮,却有比血缘更深的相聚。两位白发知青,穿山越水归来,只为在青春驻足的苗乡,与当年的自己重逢。李林森大哥说“城步是我的第二故乡”时,我听见了土地与游子之间那根看不见的弦,历经半个世纪依然铮铮作响。而龙国武老师,这位“知青文化的摆渡人”,用他雷厉风行的侠骨,默默为一代人搭建着精神的故乡。
最动人的是那碗油茶。当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皱纹与白发,我恍然看见——这不是简单的待客之礼,而是苗乡与游子之间一场延迟了五十年的对酌。油茶里沸腾的,是山泉的甘甜,是岁月的醇厚,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确认。
巫水河的月光见证了一切。它照耀过知青们挑担挥锄的年轻身影,如今又温柔地披在三位白发知交的肩上。这月光是时间的丝线,将1963年的青春与2025年的回望,绣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织锦。当他们漫步河岸,桂香浮动,每一步都踩在时光的琴键上,奏出无声的青春交响。
而那座“林森亭”,多像一枚盖在青山碧水间的邮戳啊。它不说话,却日复一日地诉说着:有人曾把最宝贵的九年种在这里,如今用一座亭子收割一生的怀念。这是比任何纪念碑都动人的存在——凉亭有顶,为过往乡邻遮风挡雨;情谊无价,让青春记忆永不被雨打风吹去。
老屋斑驳的墙面上,时光剥落的岂止是墙皮?那是整整一个时代若隐若现的浮雕。当吕老师触摸那些熟悉的纹理,她触摸的何尝不是自己生命的年轮?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带领良师益友“回家”,让老屋在知天命之年,又一次完成了对游子的拥抱。
合上篇章,巫水河的月光仿佛已流淌到我的窗前。忽然懂得:故乡从来不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生命与土地相互认领的仪式。当李林森每年为村民寄去春联,当龙国武在泛黄的稿件中打捞记忆,当吕晓蓉老师用文字为这一切立传——他们都是在完成这个庄严的仪式。
这个中秋的月光会老去,但文字让瞬间成为永恒。感谢这篇散文,让我看见——当青春的激情沉淀为晚晴的温暖,当热泪与欢笑都化作慈悲的理解,生命便完成了它最诗意的轮回。而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城步”么?那个让灵魂安住,让记忆生根,让月光一照就忍不住想要归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