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简介
董树印,笔名董素印,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党务、文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近四十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各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百余篇(档)作品受到国家、省、市、县单位表彰奖励,编辑的《射阳新闻》曾连续五年被江苏省广电总局表彰;著散文集《岁月留痕》《岁月成诗》,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全国首届文化界劳动模范——中国文学界劳模;现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行行出“状元”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些腌制的泥螺、蟛蜞等寻常海货,竟能与“非遗”文化结缘。日前,我走进射阳县城东菜场的“王姨醉螺”加工厂,亲眼见证了黄海滩涂上的灵动生灵,如何在盐、酒与时光的交融中,蜕变成醇厚馥郁的珍品。那一刻,我不由得为之惊叹,竖起了大拇指。
“上风芦花点头,下见小蟹砌楼”,“春螺如繁星,肥鹅不如它”。这正是黄海滩涂的生动写照,也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潮起潮落间,深邃辽阔的大海将无数海中生灵送上滩涂,滋养着一代代靠海吃海的人们。而那流传千古的“精卫填海”故事,早已将海洋精神深植于民族血脉,诉说着无数“弄潮儿”在与海洋的敬畏、共生与不懈较量中,最终读懂并善用这片蔚蓝的传奇,让靠海吃海吃出营养,吃出乡愁。
皋德超,便是这无数“弄潮儿”中的佼佼者。这位在水乡长大的汉子,自幼传承了祖辈的捕捞技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捕捞本领。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内河捕捞,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浩瀚黄海。黄鱼、鲳鱼、带鱼、海蜇,以及泥螺、蟛蜞、贝类……丰富多样的海产成了他改善生活、寻求致富的宝贵资源和不遏动力。尤其难得的是,他继承了祖上腌制鱼虾的独到手艺,其制作的“咸货”在盐阜地区堪称一绝,每每上市便成抢手货。
缘分如约牵心恋,伉俪情深绘美好。缘分,总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当皋德超的捕捞事业风生水起时,邻县滨海的姑娘王淑勤,也正怀揣着祖传的腌制秘方,在泥螺等海产品的加工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公认的腌制“高手”。她同样在经营着自己“甜蜜事业”的同时,期盼着能与志同道合的伴侣携手前行,共创未来。终于,在亲友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演绎着“强强联合”的伉俪“弄潮儿”。王淑勤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嫁妆”——那份珍贵的祖传腌制秘方,与皋家的传统技艺相互融合,反复调试,精心升级。他们以茴香、桂皮、黄酒、精盐、白糖、味精等多种调料精心配比,形成了自家独特的腌制“秘方”升级版。所制海产品,选料绝对新鲜,成品酒香浓郁、口感细腻鲜脆、风味独树一帜,堪称“舌尖上的超级美味”。这门手艺迅速成为他们的“金字招牌”,产品供不应求,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富足安顺,令人称羡。
随着口碑的积累与市场的扩大,2014年初,皋德超夫妇凭借这门传统手艺,创办了绿源海产品有限公司,并在县城东园菜场开设了直销门市。2017年7月,他们成功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请注册了“王姨牌”商标。公司更是荣获“江苏省名特优小作坊”称号,不但广泛吸引线下顾客,更是吸引千万网民的大力关注,虚拟市场中的“王姨牌”海产品常常直冲热搜,皋德超夫妇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腌制海产品领域的“状元”。
有超凡经营头脑的皋德超夫妇视“王姨牌”品牌如自己的眼睛一般,精心呵护,精益求精。从第一道工序起便一丝不苟。仅以泥螺的腌制过程为例:先将一粒粒晶莹丰腴的泥螺置于大桶中,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通体透亮,逼出所有泥沙;随后,再放入浓度恰到好处的盐水中浸泡,进一步激出残留的泡沫杂质与海腥气。接下来是配置调料,按照下料的先后和各种配料的比例,不差分毫;腌制时则以干净的青石压实,让海的鲜烈与佐料的醇厚充分渗透、融合。密封后的陶坛需置于阴凉处,静待时光施展魔力,任凭酒香料味缓缓渗入螺肉,直至螺壳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此刻,一坛风味独特的“王姨牌”泥螺方告功成。正所谓“正宗‘王姨’螺,开坛满屋香”,其鲜香醇厚,韵味悠长。其他海产品亦经过同样精湛的工艺腌制,品质如一。这地道的“王姨牌”腌制品,不仅成了食客们追捧的珍馐,老幼皆宜,仿佛寄托着乡愁,激荡着味蕾,如同黄海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光彩夺目。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正如当年两家的“祖传秘方”一样,在融合中不断升华,在传承中异彩纷呈。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皋德超夫妇深谙此理。在他们的殷切期盼和再三动员下,女儿、女婿最终决定放弃银行优厚的工作,回家接手这份独特的事业,传承这项独家技艺与“王姨牌”品牌文化。
在皋德超的悉心指导下,传统与现代元素不断碰撞出新的激情。腌制海产品的种类从原有的泥螺、蟛蜞、海蜇等6种,扩大至鲍鱼、罗氏虾、花雕蟹、猫眼蟹等十余种。同时,他们对“祖传秘方”进行了深度改良升级,制作流程更加精细,配料配比更加精确,各道工序更加精准。我们相信,承载着独特风味与深厚滩涂文化的“王姨牌”海产品,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续写新的海涂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