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锋,丹心镇山河(散文)
文/李春新 (四川)
训练场的风卷着沙砾掠过脸颊,刚摘下发烫的头盔,指腹先触到战术终端的冰凉——无人机回传的数据流正跳得急,厘米级的坐标线像淬火的钢钎,稳稳扎进演练场的电子地图里。身后的钢枪还带着肩窝的余温,护木上磨出的细痕,还留着练枪的温度,倒和屏幕里的轨迹凑成了新旧模样。

老兵总在擦枪时说当年的守防:翻达坂全靠“铁脚板”量路,三天三夜磨穿两双胶鞋;盯山口凭“望远镜”瞅,雪粒子迷了眼,也得死死盯着。如今我在方舱里轻点指尖,百公里外的芨芨草晃悠都能看清;曾需四人抬的通信机,缩成巴掌大的终端揣在兜里,跟着我们跑完了全域机动。这从不是对过往的轻慢,是科技给“保家卫国”这四个字淬的新锋芒。
从90年代“科技强军”的号角,到“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指引,军营的变化藏在每声轰鸣里。歼-20划破云层时,尾焰烧红了天际,更烧旺了强军的底气;国产航母甲板上,战机起降的滑痕,勾着“远海护卫”的底气;天河二号算准的弹道曲线,让每发炮弹都透着“指哪打哪”的硬气。这些国之利器从不是冷铁堆,是科研人熬红的眼睛、官兵磨破的手掌,接力筑成的移动“长城”。
但科技从来换不了热血。战术终端能算准阵地坐标,算不出哨位寒夜的风有多烈;无人机能拍清边关雪,拍不出雪落睫毛时的酸胀。去年高原驻训遇暴风雪,设备信号突然就断了。班长拽着我们背备用电池往点位冲,雪齐腰深,每一步都陷进冰窟窿似的,手指冻得捏不住接线头,就用嘴哈口气焐软了再拧。当屏幕重新亮起,坐标线稳稳锁在阵地的那一刻,我才算懂:科技是翅膀,可让翅膀扛住风暴的,是骨头里的那股忠诚。
如今我握的“枪”,两头都沉。一头是钢枪的重量,练刺杀时枪托撞得肩窝生疼;一头是科技的精度,电子对抗时盯着加密代码连眼都不敢眨。西南抢险那天,无人机十分钟扫完塌方的三维图,我们跟着数据往山沟里钻,把被困老人抱出来时,他攥着我的迷彩服说“你们来得比神仙还快”——这就是科技的温度,藏在迷彩与数据流的交织里:既能钻参数表,也能扛生命线;既懂代码逻辑,更守家国初心。
风又掠过长空,方舱顶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屏幕上的数据流还在跑,身旁的钢枪泛着冷光。我忽然把“科技强军镇山河”嚼出了滋味:它不是标语,是科研人实验室里的咖啡渍,是官兵练装备磨破的手套子,是钢铁和赤诚撞出来的回响。这用科技铸的防线,像昆仑那样稳,似长江那样涌,守着万家灯火,护着四海安宁——这是科技的锐度,更是军人的筋骨劲儿。

【编后荐评】
李春新的《科技为锋,丹心镇山河》以军旅视角,串联起科技强军与军人赤诚。从老兵“铁脚板”与今时战术终端的对比,到歼-20、国产航母的国之利器,再到高原抢险的热血场景,文字既有科技锐度,更含家国温度。文中将数据流与钢枪、科研人咖啡渍与官兵磨破的手套交织,生动诠释“科技是翅膀,忠诚是筋骨”。语言刚劲又不失细腻,让科技强军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坚守与担当,读来振奋人心。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