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名的闲话(随笔)
毋东汉
演员有艺名,作家有笔名,再正常不过。关于笔名的ABCD,值得说说,当然是闲话。
笔名是署在文章标题底下或文末括号里,表示这篇文章的创造者真有其人。为啥不写真实姓名?这情形就千姿百态了。
我先说我的笔名吧!我用过的笔名少说也有十几个。常用的有三两个。最早用的笔名是“晓阳”,在樊川一中上初二,于《长安日报》发表小诗《施肥》。后来笔名成为曾用名。社教及文革受洗礼,我曾用笔名:“下卡上”,含义是处境尴尬,思想压抑,心有不服,要努力摆脱困境。有亲密文友叮咛:“千万不能上下卡!”他鼓励我突破自己。后来《西安日报》和长安县文教局联系,调我在报社当临时助理编辑。我和资深编辑、著名诗人丹舟老师对面办公,跟随他创办副刋《延风》。他很器重我,放心让我大胆选稿、编稿,他说他家在丹江畔,他是丹江上一叶扁舟。我联想,我的家在潏河畔,潏河水浅,没有船,我顶多是潏河一粒砂子。于是,我发表作品用笔名“潏砂”。到发表叙事诗《迎春》时,本想用真实姓名,因自己在编辑部工作,怕别人说我“近水楼台”,但又不甘心舍弃“署真名”机会,就用“东汉”谐音“懂翰”为笔名。意思是文化不高,仅能阅读书信而已。待《迎春》发表后,又有本村文友误以为是一位姓董的作者发表的诗,真是弄巧成拙。
党的九大后,国家强调团结,我写了长安头一篇革命故事,取名《委员和主任》,又名《新老干部》,在《西安日报》发表。主人公名叫“育圃”,寓意是重视培养接班人。后来我进校园教书了,教师被誉为园丁,我也以“园丁”自诩,故取笔名“育圃”。与此同时期,我被借调到省《学生作文报》当编辑,联想到自己曾在十年学稼期间砍柴约二百余担,值得骄傲,又取笔名“樵仙”。我把砍樵视为修炼,自号太乙山人。山人即“仙”。后来书房建成,毛主席机要秘书高智同志应邀为我书房题写斋名“樵仙居。”
我还有个笔名叫“秦风铃”,意思是反映陕西风土人情的铁铃声。寺庙檐角和塔檐都有风铃,风吹铃响,有一种历史沧桑感觉和天籁和音,写文史资料或绘画时用。
笔名是除真实姓名以外虚拟的称谓,所以容易被人们多种解读。有的人谦虚,怕自己用真实姓名被人讥笑,用笔名保护自己面子。有的人以为自己能写诗文就是作家了,高人一等,须有笔名而不可。在别人说来,根本没有印象,在自己以为很非凡。特别是初学写作的人,初次发表作品或很少量发表作品,本来就没有名气,还用个笔名,结果当真默默无闻。我认为,署名是个双刃剑,既有荣耀、即被人称赞的可能,又有责任,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共产党人光明正大,无私无畏。因此,我们每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都要先把姓名写在标题底下,表示对这篇(首)负有不可推缷的全部责任,然后,每字每句每段乃至全篇,都要谨慎,字甄句酌。
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笔名呢?①与敌论战,觉得没有暴露真实身份的必要,试探论敌火力时用笔名。②同期同版发表同一作者作品时,为了表示版面活跃或显示作者队伍包容异己时用笔名。③作者心里没底,为了便于听取批评意见,用笔名,熟人不知是自己所作,无所顾忌提意见,帮助自己认识错在何处。④自己已经认识到这篇稿子不够好,有损自己声誉,又想发表,捏个笔名只为稿费。⑤对自己真实姓名不满意,相当于改了名字。例如原名与某种丑陋邪恶谐音,为了名副其实地显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起个笔名代替真实姓名。
起笔名注意事项,①尽量能体现自己愿景、抱负、理想、处境。②听起来像个人名字为好。③不要自己作贱自己、自己咒骂自己、自己污蔑自己。④避免与古今中外坏人姓名谐音,或与病名谐音,或与名人谐音。免得自寻烦恼。⑤不要卖姓。即自己姓张,笔名王某,客观上换了姓氏,乡间把这叫卖姓。但是,可以用母亲的姓,因为子女随父姓随母姓皆可。⑥笔名与自己姓名有联系更好。⑦一般情况下,笔名和真实姓名不同时用。若用,则在真实姓名或笔名上加括号,表明是同一个人,不是两个人。⑧不管是真实姓名或笔名,单独用在作品标题底下不能用括号。否则名字成为标题的解释。例如文章标题是《狗》,作者名字若加括号或破折号,作者姓名就成了狗名字了。写通讯报道时要把署名放在文末加括号。表示不喧宾夺主。“宾”是作者,“主”是报道对象。这一点是和文学作品、论文的署名相区别的。写文学作品和论文,作者署名在标题底下,表示“产品厂家”负全责。
总之,用笔名要讲究,要慎重,没必要时不用,有必要时慎用,和真实姓名同用时其中一个加括号。
2025.10.14.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