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忠魂 寸心映山河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于海莹 王佳雯 徐竟超
骤雨初歇,十堰市“铺架劲旅”铁道兵纪念馆的玻璃幕墙凝着未干的水痕,似岁月垂泪,蜿蜒处晕开朦胧雾霭。馆内寂然,唯时光轻颤,脚步声与心跳在展柜间低回。目光拂过锈迹斑斑的撬棍、磨穿的军用水壶、补丁叠叠的粗布军装。这些静默的证物,皆是时光封存的生命,等待着后世聆听昨日峥嵘。
直到那本日记撞入眼帘。牛皮纸封面皲裂如老树皮,边角蜷曲似深秋枯叶。我俯身趋近,欲辨扉页模糊字迹,却被无形之力拽入时空漩涡。天旋地转间,硝烟呛入鼻腔,炮火震碎耳膜。再睁眼时,已伏在滚烫的土地上,掌心紧贴带锈的铁轨,灼痛直抵心底。
“快拆!绝不能让敌人用这铁轨运兵!”嘶吼撕裂沉闷的空气。这具陌生的躯体先于意识行动,随人群扑向铁轨。铁钳与钢轨碰撞迸出火花,掌心皮开肉绽,鲜血混着泥土铁锈,在轨枕上凝结成暗红的痂。无人言语,唯有粗重喘息与铁器撞击声,和着远方炮火轰鸣,织就生死边缘的交响。当最后一截铁轨被掀翻,累地瘫坐在老树下时,我才惊觉自己来到了姚尚明老先生所讲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现场,而我只是寄居的魂灵——看得见苦难,触得到疼痛,却终是哑然的尘埃。
夜幕裹着湿热降临,粮袋早已见底。战士们默默蹲在草丛里,挖起带露的野菜,沾着泥水塞进嘴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裤管里的痒痛,蚂蟥正钻进皮肤吸血,只能借这双手狠狠拽出虫体,留下一道渗血的伤口。蚊虫成团袭来,嗡嗡声如雷贯耳,却没人抬手驱赶。比起疟疾、伤寒的威胁,眼下能活着撑过明天,才是最要紧的事。
墨色天幕倾泻星河,流萤提灯巡弋,将碎银般的光点撒入战壕。那个枕着军装的少年,嘴角噙着浅笑,在硝烟余烬中轻喃:“娘,我好像闻到您煮的菜香了,等我归家……”炮火与苦难倏然褪色,他蜷缩星光下,成了战火里最柔软的梦田。以思念为枕,以故乡为梦,将骨血里的温柔绽作废墟中皎洁的昙花。
骤然,白光撕裂夜幕,凄厉警报刺破寂静!
“敌袭!”
爆炸轰响,气浪狠狠掀翻身躯。
再睁眼时,之前的场景全部消失不见。此刻,热风裹着焦土扑面,我已然立于巨型桥墩之下。战士们眉头紧锁,争论声里满是焦灼。
“桥墩钢筋太密,爆破点无法精准安置!”
“再拖延,大部队就要被堵在这里了!”
“让我去。”年轻战士肩扛炸药踏前一步,“我身轻,爬得快。”话音未落已冲向桥墩。烈日将他熔成刀锋上的光点,每寸攀升都牵动下方凝滞的呼吸。当他在预定位置稳稳固定炸药引信,手中托起的已不是爆破装置,而是所有人生死相系的希望。
“轰!”
巨响震彻大地,桥墩在烟尘中缓缓倾颓。碎石溅落水面,激起层层涟漪。那一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八个字,从教科书冰冷的文字化作用青春与生命写就的誓言,烫得人眼眶发酸。
未及从震撼中回神,时空再次扭曲。朔风如刃,卷起万重雪浪,天地间唯余混沌的白。我跪于冰原,双手紧攥寒铁,指节绽裂的血珠顷刻凝作赤冰。四下杳无人声,唯闻铁轨接合时的铿锵之声,与山谷风雪交织成不屈的节拍。远处,一盏信号灯燃起猩红,如灼灼忠魂,在暴雪浓夜中执拗地劈开光明。他们以血肉为基,以冻骨为桩,在苦寒绝地铺就通往未来的钢轨。那是嵌入荒原的血色诗行,写给后世,写给春天。
眼前景象骤然碎裂,如镜坠地,溅起漫天记忆残片:幽深隧道内,战士们躬身负重,枕木压肩,汗落轨枕如墨梅绽放;洪水滔天处,人墙屹立激流,肉身筑堤,护铁路于狂澜之中;戈壁热浪间,勘测员跪地执笔,沙烫汗晞,线精准如刻……无数张年轻的脸庞,皆凝望着同一个方向,那是铁轨蜿蜒的尽头,更是他们用血汗浇灌希望的远方。
“别回头。”虚空中传来轻语,温柔却有力,“向前走,带着我们的念想。”
温暖的力量推我穿越时光甬道。再睁眼时,仍立于纪念馆内,指尖距那本日记仅一寸之遥。耳边还回荡着记忆中姚老先生所讲述的铁道兵故事,低头看着页角那片褐色血渍,如一枚印章,深烙心头。
恰在此时,馆内窸窣声起,如微风拂棂。那声响自锈铁工具、破旧水壶与补丁军装深处苏醒,似无数魂灵挣脱时光束缚,渐次清晰,终在展厅穹顶下汇成潺潺河流:
“会胜利的,咱们肯定能守住!”
“妈,等我打完仗,就回家陪您……”
“这铁路必须通,就算拼了命,也得让火车开过去!”
不同的口音,同样的赤诚。战士们的身影由模糊至清晰,他们的笑容、汗水与鲜血在眼前交织奔流,最终熔铸成浩荡的红色——那是热血染就的中国红,是用生命守护的信仰之色,也是如今铺在我们脚下、映在我们眼中的盛世底色。
指尖轻拂展柜玻璃。冰凉触感下,是一个个滚烫而炙热的人生。这不是寻常的参观,是一场与先辈的无声对话,更是一次信仰的庄严接力。
行至展馆尽头,天光如瀑倾泻,骤然裹住满身烽烟。暖阳落于眼睑,热泪逐光而落。忽然懂得:今日每一条坦途皆由他们骨血熔铸,每一片繁华俱是英魂所盼的黎明。他们长眠于破晓之前,却将信念种成铁轨旁的蒲公英,随风散作万里山河的春色。
而今我们立于您仰望过的星空下,爱您所爱之中华,愿您所愿之笑颜,必携不朽铁道之兵魂,接过您们未竟的晨曦,向着那轮您们未曾触到的朝阳,坚定前行。

第一作者: 于海莹,中共党员,硕士,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辅导员。
第二、第三作者: 王佳雯、徐竟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校大学生。
责编“槛外人2025-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