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词初创者谈
文/李尚一
(2025.11.1)
值此《中华通韵》国家颁布实施六周年之际,笔者特此撰写《与诗词初创者谈》一文,以示纪念中华诗词文化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事件一一《中华通韵》的诞生。
众所周知,从事任何一项新事业都要从零开始,都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从事诗词创作亦如此。
学习诗词创作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和语汇储备,这是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如词语的性质、结构、组成元素等。底蕴丰厚之知识,勤于学习之态度,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之能力,勇于开拓之精神,缺一不可。
其次要有诗词方面的知识基础,如诗词概念、形态、格律等。如: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曲?什么是赋?诗的分类及格律,词的分类和词牌格律,曲的分类及曲谱等,都必须掌握,而且信手拈来。
再次要了解诗性语言,且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当然,此种能力完全可在实践中获得,边创作边积累边提高。
最后要有创作诗词的工具。一是韵书,以主导用韵。二是检测软件,以主导纠错。三是阅读,以提高能力。是Al应用,以提高水平。
下面重点介绍三类创作诗词的工具。
一是韵书的选择。
当前诗界流行的韵书主要包括:《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简称《新韵》和《中华通韵》简称《通韵》。其中前三者是上古音语音系统,后二者是新时代语音系统。这些韵书中只有一部是国家于2019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且具有法律效力的韵书,那就是《通韵》。既然是国家颁布,就彰显了国家意志,每个公民都应无条件的服从和支持。
对于一个诗词初创者来说,应该选择哪部韵书呢?先来分析一下各类韵书的利幣再作判断不迟。
1、先看中古音语音系统中三韵书之解析。
笔者在《<平水韵>考》、《<词林正韵> 考》中详细研究了她们的贡献、韵部组成和局限性。其中局限性中祥尽介绍了在今天看来相同韵的分裂,不同韵的混杂,和更音变调字的比值,尤其是入声的占比。
在《平水韵》中,混韵总字数约为828个,约占平上去总字数的五分之一。更音变调字约有1027个,约占平上去总字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两者合起来就占平上去的45%,数字之庞大,可谓惊人。入声字,约有837个,约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同韵而不同韵部的字即使除外,由平上去45%和入声字17%之和就是62%,可见用平水韵创作的诗词约有三分之二不可读(不可读是指按现代语音读出后不符合格律中的平仄要求)。
在《词林正韵》中,虽然把《平水韵》韵部进行了合并,但语音系统并未改变,且混韵字、更音变调字和入声字根本没有变化,因此所创词作亦约有三分之二不可读。
在《中原音韵》中虽然消灭了入声字,但混韵字、更音变调字依然如故,所以创作的曲约有二分之一不可读。
下面介绍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在2023年中华诗词学会金秋笔会上,遇了到湖北武汉汤为松老师,他写平水韵。在交谈中他把如何创作诗词的过程介绍得非常细致,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为武汉方言的影响,每一个字都和平水韵的读音对不上。他便买了一本标注汉语拼音的《平水韵》韵字书,32开本,近三百页。其拼音均按韵部顺序标注,凡涉及的字都要从这本书上去查。更为有趣的是,那些入声字、混韵字、更音变调字都标上与古音读来完全不同的普通话拼音。笔者翻看时感触颇深,令人捧腹。如果用今韵(新韵、通韵),自己不确定的声调,查看新华字典便轻松解决,何必常翻《平水韵》韵字书呢?笔者以为,用《平水韵》就是自找麻烦,无意中增加了负担,倒不如直接查字典来得快,省时又省力,何乐不为?更可笑的是某些"专家"让诗词创作者要背下这些入声字,还编成口诀,把功夫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真是误人之深,害人不浅。
在此之后我俩便成了朋友,且常有联系,既有唱和也有诗词创作心得交流。使其明白了使用《平水韵》的不便,也让其明白了如何慎用或不用入声字、混韵字、更音变调字在2、4、6字位上,完全可以避免诵读时的尴尬(不符合普通话平仄)。
2、新时代语音系统是符合国家现代语言规范的语音系统。
现在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都是新时代语言系统惠顾和受益的一分子。只要普通话水平一般就完全可以驾驭《通韵》的应用。尤其是初入诗坛,诗词初创者,用《通韵》有百利而无一害。没有哪个人愿意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负担,更不可能给自己套上一副新枷锁。不才是由《平水韵》改为今韵的先行者,因为与从事的行业有关,一个教师必须依国家意志为先导,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以从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发布《新韵》起,便转到《新韵》上。从2019年11月1日起便使用《通韵》。平时创作驾轻就熟,没有丝毫压力,虽然普通话不是最高水平,创作诗词还是游刃有余。偶尔碰到生疏字便查百度,轻松解决。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笔者注意到从2025年,凡由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的诗词比赛征稿,都明确规定用《通韵》或《平水韵》(专门对已经是平水韵使用者而言,不是对初学者而言)。
由此可知,中古音语音系统在中古时代是行得通的,古人用此押韵,写出了著名的诗词歌赋,这是无可非议之历史。而今天却已经失去了她的社会根基和存在的基础,没有人懂的古人之发音,更没有人会读那些入声字和更音变调字。如果今人用,就象瞎子进林,不摸四至了。必须死记那些没有学过且没有生命力的韵字,从而严重加大了创作者之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诗词初创者绝不可再用中古音韵书作为诗词创作的工具。正确的选择就一目了然了。至于个别"专家"仍在鼓吹初学者要用古韵,着实让人感到是在误导诗词初创者,更为严重的是有阻碍中华诗词发展之嫌。
二是检测软件。
当前检测软件有《平水韵》检测系统和《新韵》检测系统。通韵检测系统还未面世。
在笔者《浅谈诗词软件》一文中,指出软件检测出现的问题有五,一是变调字"一、𣎴"及两个三声相邻声调变化无法判断;二是多音字无法判断;三是重字无法判断;四是孤平、拗救句无法判断;五是律诗中的对仗与否无法判断。在此不再赘述。
诗词初创者,理所当然使用新韵或通韵检测软件。使用软件时,不要完全依赖这种东西,有时会出错,还会误导。笔者的做法是,从不使用软件,皆自查自检,一是多读几遍,判断声调是否有误(包括变调字、多义字);二是查不必要的重字;三是按诗词格律多校对一遍,看看平仄是否相符,查孤平;四是按词性和词结构,判断律句是否对仗。这些技能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得以提高。
三是阅读。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是阅读古人的诗词,以获取创作技巧。二是阅读今人的诗词,以获取不同的语言描述。三是阅读现代诗,以获取创作素材。所以,群中发布交流作品,尤其是微刊,选读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还是非常必要的。
四是AI应用。
人工智能系统(Al)的诞生,是数字模型的升级,是高级算法的具体应用,更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值得骄傲的事件。
在诗词创作中的赋能就表现在她的简评和搜索资料中。在简评中,从格律到意象;从技法到建议;从起承转合到内容文脉,都能看到优点和不足,以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一点需要告诉大家,要写明简评,否则,她会无止无休地进行解读分析,弄得人晕头转向,昏头昏脑。另外,千万不要用她修改诗词,不论是百度Al还是DeepSeek-R1-Lite都不要使用,因为她们完全被古韵绑架了,即使提出明确要求,也无济于事。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篡改作者本意。用智能系统写诗,完全是古人诗语,还经常在物候上、生活现象上出错。更是没有一点现代感。这也是我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笔者正为《谈Al对诗词之赋能》的论文准备素材,以期达到指导诗词创作者的目的。
在搜索资料中,只要把相关要求输录后,就完全可以得到您想得到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模型给诗词创作者又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值得一用。
一言一蔽之,任何一个诗词初创者,最优方案也是唯一方案就是选用《通韵》为诗词创作之韵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进入正常的创作押韵实践中而受益。笔者在中华诗词学会公众号《理论评论》栏目上发表的《也谈诵读实践是押韵的唯一标准》中也阐释了使用《通韵》的最大亮点,就是符合现代语言系统规范,从而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5.10.16于北京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