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尺男儿
——写给独脚潘
作者:雷金钟
漆黑黑的夜晚
总有一些星辰笃信
坚守初心
——终能拥抱明天
乱纷纷的尘世
总有一些奇迹证明
撕裂定势
——强者从不抱怨
30多岁车祸截肢
公司倒闭
家庭解体
多重打击
让生机勃勃的生命
坠入深渊
是重振旗鼓
还是就此沦陷
冥冥之中
一个声音在呐喊
不负生命啊
人生哪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如果能用钢铁般的意志
完成大铁人三项运动
如果能用心体验世界
一只脚亦可以丈量大漠孤烟
如果能用写满励志的故事
雕塑一位中国刀锋战士的风骨
如果明知要忍辱负重
仍咬着牙劈浪扬帆
如果能在掌声如雷中
冷静纯粹地坚守
如果能从“逐日”的跋涉中
扛起社会责任的重担
如果能从一次次摔倒中
再踉踉跄跄地站起来
如果在一个个不可能里
仍相信未来
不断创造腿部截肢者的中国和世界记录
……
那这个人
必定是大写的人
那这个人
必定是堂堂男子汉
——七尺男儿啊
独脚潘
——七尺男儿啊
独——脚——潘
注释:独脚潘,男——戈壁徒步精神领袖,陶冶户外联合创始人,奥索中国区形象大使,“挑战无人区”全球系列赛事总发起人。
全球第一位完成戈壁108公里挑战赛的腿部截肢者,全球第一位腿部截肢并完成IRONMAN70.3的中国人。全球第一位走完涵盖全球所有地貌无人区的截肢者。
个人短纪录片《独脚潘》斩获全球各大电影节共9项大奖。每年全世界超过80场演讲。
央视、浙江卫视、澎湃新闻等专题人物。《截肢康复宝典》、《不负此生》撰稿人。
明天(外一首)
文/豫东坷垃头
按也按不住的琐碎
需要我们
面对,使用。重要的是
如何用盐腌上。
谁也回不到昨天
更不想拒绝明天
在屈从的一天天中,如何
认清世界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其实,只隔一个夜晚
重要的这段黑暗
有的不费吹灰之力抱住黎明
有的一不小心摔进深渊
幸运的我们,活着就是幸福
学会面对,学会使用
留下有价值的痕迹
自赎
我对瀑布的认知,来源于
攀爬的小溪
那是我们不服输的灵魂
如何一次次举起又放下
把自己
举成峰
——芝麻开花节节高
谁都有无奈的时候,重要的是
如何接纳
如何舍弃。高处不胜寒
高处再好也美不过心中的悬念
只要心中有光
再黑暗也能看见灯火阑珊
朋友的选择
作者:师永德
多和温柔善良的人在一起
你也会温柔善良起来
因为温柔善良是正能量源源力量的大海
是人生平安顺利成功的承载
多和热情大方的人在一起
你会对热情大方崇拜
因为热情大方是凝聚力向心力的奖牌
会使人生活得幸福愉快
多和通情达理的人在一起
你会受到通情达理的关怀
因为通情达理是规律的承载
是人生容易扫除一切障碍
多和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
你一定会把心胸打开
因为性格开朗是拥抱世界的风彩
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跨迈
[小小说]那么爱你也没用
文/胡世谋(古月)湖北红安
在抖音直播间“黄老师的声乐课”上,跟着学唱《那么爱你也没用》时,我认识了她,还是同城。
聊了一个多月没确定关系,那天她开口借七千,我毫不犹豫就转了。问她用途,她说“给男朋友买苹果手机”,我强扯着笑夸她贴心。
几天后,快递送来一部全新苹果。我攥着单据心直跳,见识了她的浪漫,我决堤了,扔下手里的活就往她家跑。
她开门时两眼通红,声音沙哑:“他玩了几天不喜欢,说现在流行国产的。商家又不退,只能转寄给你抵钱了。”
楼道里风很凉,我望着那部手机,轻轻哼起:“风那么冷雨那么凶,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那么爱你也没有用……”
小自私,大为公
文/牧壑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纯粹得可爱。“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些词汇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董存瑞、雷锋、黄继光……这些英雄的名字与事迹,我们耳熟能详。课堂里,我们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放学后,我们背诵毛主席语录,模仿电影里的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在那样的氛围里,我常暗自遗憾——遗憾自己生在和平年代,失去了在战火中成为英雄的机会。
纯净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于用理想的标尺衡量世界。于是,当看见母亲将单位稿纸拿回家给我做作业本时,我心里顿时不是滋味。“这是占公家便宜”,这个念头像根小刺,扎在我受教育的信念里。可面对母亲,话终究没能说出口。
心里的疙瘩,总想找人印证。课间,我把这事告诉了要好的同学。不料他随口应和:“这有啥?我妈也用公家的布料给我做过书包。”
我愣住了。
书本里阳光灿烂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忽然裂开了一道缝隙。为什么崇高的道理,到了现实里就变了样?那个下午,少年的我,心头盘绕着一个无人解答的“天问”。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我也在岁月中成长。单一的思想牢笼被打破,我开始学会用更复杂、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多年后,当我再度回想那本公家稿纸,以及同学那个用公家布料做的书包时,恍然大悟。我们的母亲,活在一个人与物都属于“公家”的年代。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却又要求精神绝对纯洁的年代。当孩子的学业需要一本练习册、一个书包时,她们那一点无奈的“私心”,何尝不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育革命下一代”这个更大的“公”的任务?
人皆是公家人,物皆是公家物。取公家一纸一布,为公家养儿育女——这哪里是自私?这分明是特殊年代里,一种朴素而深沉的生存智慧。
至多,也只能算是 “小自私” 罢了。
而其背后,却是母亲们无人言说、也无力言说的“大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