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成公主的日月山
文图/尚飞红
有一种说法叫做,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于是,在去了一次日月山后,就觉着日月山是文成公主的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认识呢?也许完全是因为日月山,作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最后见证,处处都流传着,关于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吧。

日月山,在藏语和蒙语中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属祁连山脉,因山体呈红色,古称赤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青海湖东侧,是内地赴西藏的咽喉之地,亦是唐蕃分界,青藏公路日月山口海拔3520米。日月山以东是黄土高原,海拔较低,以西是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域界限明显。
它的得名,源于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唐太宗赠与她一面日月宝镜,言说路上思念家乡时,打开宝镜,即可以看到,长安城的锦绣繁华,以解思乡之情。当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一路跋山涉水,行至日月山时,文成公主站在山顶,登高遥望,向西是一望无际,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向东是纤陌纵横、良田遍布的长安属地,农耕文明和游牧区,两种不同景象,骤然显露。思乡之情,瞬间溢上心头,热泪滚滚、悲伤不已。但她身上所肩负的进藏和亲使命,却容不得半点杂念和怠慢。道阻且漫长,志坚而恒远,文成公主毅然决然的摔碎宝镜,以绝思乡之念,骑马踏进蕃地,至此与长安城,一朝分别两茫茫,相思只在睡梦中。她所摔碎的宝镜,一半化为金日,一半化为银月,日月交相辉映,形成日月山。
关于文成公主与日月山的传说,是美丽而凄婉的。除了摔碎宝镜,一分为二,形成日月山的故事外,还流传着文成公主,最后一次回眸长安时,她所留下的热泪,就形成了日月山下,千年以来,从未干涸的公主泉。
文成公主与倒淌河的故事,又是有着非常诗意的说法。一般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而流,而日月山下的一条清流,却是由东向西而流。有说是当年文成公主,千里迢迢联姻途中,一路上思乡的泪水,聚集成一条向东而流的小河,为了不让家里父母亲人,看见她的泪水,就祈求上苍,改变河流流向。天神和河神皆被她的孝心和美德所感动,勒令该河流掉头向西,流向青海湖。就此形成了“天下皆水向东流,唯有此河向西淌”的千古奇观,倒淌河的名字传遍天下。
在日月山,这些较为凄美哀婉的传说故事,也正表明了人们,对于文成公主的敬仰之情。
为了纪念文成公主,人们在日月东西两个山顶,分别建造了日亭和月亭,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进藏始末和历史功绩,亭内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内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壁画。

除此,人们还在日月山上,专门修建了文成公主庙和文成公主雕像,雕像为贵族装束,身披披风,怀抱宝镜,面向东方,凝望家乡,仪容端庄、神态坚毅。她的背后是一组长20米,宽6米的青铜浮雕,分别从古都送别、赤岭摔镜和藏王迎亲三个部分,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三伏天里,站在日月山上,冒着嗖嗖的冷风,冻得瑟瑟发抖。遥想一千多年前,我们无从知晓,当时16岁的文成公主,在去吐蕃和亲的路上,和她随行的5500人的和亲队伍,除了面对跋山涉水、栉风沐雨的行程,思乡念亲的离别深情,内心还在翻滚着什么、汹涌着什么。历史告诉我们,文成公主一定是智慧的、坚定的、大义凛然的;她一定也是爱她的亲人、爱她的大唐的。正是这种慷慨赴藏、家国情怀的担当和坚定,才让文成公主,带着悲壮与决然,在义无反顾的入藏后,一生就再也没有回过大唐。即就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唐王要接她回家的时候,她也是断然予以回绝。足见她对藏传播文明之心,是多么的恒远而执着;对藏族同胞的热爱和帮助,是多么的光明和磊落。她在藏域的作为和付出,使她深受藏族百姓的爱戴和敬重。在她教授和影响下,汉族的纺织、陶器、碾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去的诗文、史书、医典、历法、农书、佛经等典籍,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她带去藏域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和敬仰。

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文成公主的一生,只执念于一件事,那就是全身心的致力于,将中原的文明和善意,一心一意地播撒在雪域高原,促进藏域文明发展,为大唐和吐蕃几百年的和平共处,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她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睦团结的象征。汉藏一家亲的故事,到今天,乃至以后,依然会源远流传。
历史的味道穿云而过,文成公主毅然决然西行的身影,随驼铃声声已经远去;日月山,静然独立,萋萋芳草,山间强风,都在默默地讲述着文成公主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越历史的烟云,愈显弥足。
文成公主的日月山!
2025年10月14日
尚飞红,西安市水利建设工程总公司退休职工,周至县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