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伟人毛泽东诗词中的秋韵之美
文/寇健全
自古文人多悲秋。刘禹锡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道尽千载文心对秋日的萧瑟低吟。枯藤老树,昏鸦残照,秋风卷起历史的尘烟,洪波涌起于苍茫暮色,多少诗魂在寒霜中独行,寄情于凋零与离愁。
然而,秋之神韵,岂止于悲?金桂不借桃李之色,自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清雅风骨;菊花凌霜怒放,一展“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情壮志;更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丰盈喜悦,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澄明境界。
秋,原是天地间最绚烂的诗篇,是万物成熟时的华彩乐章。
而在中国诗词的浩瀚星河中,将秋之壮美升华为时代强音者,非毛泽东莫属。他以革命家的胸襟执笔,以诗人的眼眸观世,在秋的画卷中注入雷霆万钧之力与浩然不息之气。
他的秋词,不是伤逝的挽歌,而是奋进的号角;不是孤寂的独白,而是人民的合唱。
壮丽画卷:“万类霜天竞自由”
1925年秋,青年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湘江碧水映照着他如炬的目光。一个“看”字,如巨笔挥毫,泼洒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恢宏气象:远峰如焰,近水含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秋色不再是凋敝的象征,而是生命竞发的盛宴。“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自然的礼赞,更是对觉醒时代的深情呼唤。面对苍茫大地,他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声震寰宇,气贯长虹,将个人志向与民族命运熔铸于秋光之中。
革命豪情:“战地黄花分外香”
1929年重阳,毛主席病居上杭临江楼,秋风瑟瑟,霜华满地。然在他眼中,遍野黄花非但不显凄凉,反因战火洗礼而愈发芬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字一句,沁透理想之馨香,闪耀信念之光芒。“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此语看似悖论,实则深藏哲思——劲烈秋风摧不垮斗志,革命低潮掩不住希望。那分外香的,岂止是菊花?更是浴血奋斗中绽放的精神之花,是黑暗里不灭的信仰之光。

伟人意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秋,北戴河浪涛拍岸,毛主席遥想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苍茫诗意。然时代已换,天地翻覆,他提笔写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四字千钧,荡气回肠。这“换了人间”,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壮阔图景,是稻菽千重浪、英雄下夕烟的丰收画卷,是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民族新生。秋风依旧,沧海未改,然旧日山河已成人民江山,历史的悲歌终被胜利的凯歌取代。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自由的礼赞,是战斗的芬芳,是时代的更迭。他让“万木霜天红烂漫”成为革命烈焰的写照,让“寥廓江天万里霜”化作胸怀天下的气度。在他的诗词中,秋不再是传统文人笔下的哀愁容器,而成为理想燃烧的季节,是英雄登场的舞台。
从“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历史担当,毛泽东以诗写史,以秋寄情,将个人情怀与民族命运交织于一字一句之间。他的秋词,是生命的炽热绽放,是信仰的壮丽升华,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雄浑动人的秋之绝唱。
寇健全,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摄协、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