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震撼人心的秦腔历史剧
作者:姚增战
最近,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组织人员观看了《西域风尘记》的演出,这是根据张建国先生的剧本,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首次演出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该剧以东汉初期的时代背景,紧扣班勇受朝廷派遣赴西域诸国结盟友好、共同抗击匈奴侵犯的情节为主线,通过秦腔的舞台艺术表演,向观众奉献了一部感人肺腑的戏曲大戏。
班勇,字宜僚,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他是东汉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与疏勒夫人在西域所生之子,是东汉的名臣良将。《西域风尘记》就是根据班勇的传奇经历,通过秦腔戏曲的舞台艺术,向人们演绎了汉人参与边疆治理、开展与西域诸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故事。剧中主角班勇特殊的混血身世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成功范例。他不仅精通西域各国语言,而且还能文能武,继承父辈遗志在西域各国奔波,为维护边疆稳定多次建功立业。西域地区因都护任尚暴政陷入动荡之时,班勇无奈奉诏返回中原,听从其母告诫蛰伏十二载后,再次乔装打扮深入西域地区了解国情民意,悉心绘制各国局势图表。公元119年,匈奴勾结车师进犯边境,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与各族结盟组成联军,成功收复西域大片失地。公元127年,因在征讨焉耆的军事行动中延误时机而蒙冤入狱,在狱中凭借记忆撰写了《西域风尘记》,成为中国早期系统记述西域地区和中亚诸国风土人情的历史文献,填补了《史记》和《汉书》的空缺内容,对后世人们研究西域地区的人文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型秦腔历史剧《西域风尘记》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将班勇在西域智勇兼备、忍辱负重的优秀品格和家国情怀再现出来,诠释了他不负皇命、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担当,谱写了一曲甘于奉献、守护边疆的英雄史诗,为西域地区乃至中亚各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认为,这部历史剧的演出成功,至少有三点值得充分肯定。其一,好的剧本为演出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编剧作家长期倾心于东汉历史研究,对班超父子及其家族的血脉延续有着详尽的了解,他抓住班勇的混血身世、熟悉西域各国语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有利条件,围绕他肩负皇命在西域说服各国依附大汉朝廷、维护边疆稳定这条主线层层演绎剧情,使剧本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其二,好的演出团队尤其是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是这部历史剧演出成功的主要因素。承担这次演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是一个新组建不久的演出团队,参加演出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年龄最大的也不过30岁。首次出演该部历史剧,都表现出极大的演出热情和高度负责精神,随着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的剧情进行了精彩的表演。无论是慷慨激昂的唱腔、还是委婉动听的音乐,无论是主要演员的舞台对白,还是配角演员武打和跳跃翻滚动作,都表演得非常到位,通过全剧几乎完美的表演艺术,将班勇的人生轨迹以及在西域各国的功绩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产生了浓厚的舞台艺术魅力,在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时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其三,好的舞台设计也是该剧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演出过程中,从演员的化妆、服饰色彩的搭配,到前台幕后布景和乐队与演员的合作,以及在舞台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的运用,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恰当安排,显得气氛十分热烈,艺术氛围丰富多彩,有效的配合了剧情的发展。与此同时,自始至终将演员的对白和唱词在舞台两边银幕上显示,也大大增强了这部戏剧的演出效果。
演出结束后,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负责同志认为这部《西域风尘记》是秦腔艺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它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将东汉班勇的个人命运与边疆稳定、民族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部反映丝路文化主题的精品之作。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