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对话
文图/王凤
“对花”是我们周至本土人对猕猴桃人工授粉的习惯性叫法,这种叫法挺有诗意,只有对过花的人,才能体味到其中“酸麻胀痛”的劳苦和艰辛。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果蔬中只有猕猴桃需要人工授粉,是因为蜜蜂这样的媒介减少了,还是人们对猕猴桃的产量和果品质量预期提高了?或许,有着这样疑惑的人也很多,但这毫不影响他们积极参与到对花大军中的行动力!惯性行为通常就是这样——被淹没在浩浩荡荡、摩肩接踵的人群里面,逆行无力,顺势而为似乎更加明智!
每年五一前后,是猕猴桃开花的时节。从小到大,我的五一一直都是如假包换、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劳动节。爸妈已是古稀老人了,对于家里的五六亩地还是执拗地不肯放手,而且坚持着自己耕种、事必躬亲、不敷衍塞责、不雇人帮忙的原则,多年劝阻无果,只有顺着他们的意愿而为!明知自己也已力难从心,又想让父母少忍受一些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浑身散架的滋味,毅然决然选择做救兵,从天而降的那种,以求心安慰藉!
没有桂花香,没有牡丹艳,猕猴桃花却是周至人心中最美最爱最珍贵最有魅力的花儿!洁白无暇的花瓣一团团拥簇着鹅黄色的花蕊,吐露出淡淡素雅的清香,招来了蜂、引来了蝶在果园里翩翩起舞,蓝天白云映衬着翠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着,氤氲的气味弥漫开来,秀色可餐,心旷神怡……这不就是人间最美的地方吗?置身花海,蜂鸣蝶舞,家人谈笑风生,身心愉悦,咱就不去高速添“堵”了吧!也许是心境不同吧,劳碌的人们似乎顾不上欣赏身边唾手可得的美景,手里拿着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明的对花神器——一支切割了的注射器针管,装上粉碎了的花粉,眼睛顾盼着寻找着那些绽放的花朵,学着蜻蜓点水的方式在花心里轻触一下,这是花儿变成果实的保障!猕猴桃的花期很短,只有两三天时间,错过了花期,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人们眼疾手快,手眼并用着,嘴还不能闲下来——招呼着那些一切可以邀约来的亲戚朋友、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子女,甚至是媳妇女婿拖家带口的救兵们,与他们拉着家常!人声鼎沸的那家通常是大家羡慕嫉妒的对象!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听到了许多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的对话……
对话一:关于勤劳致富
连畔地的大妈来向我妈要黄瓜苗时说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她的亲家母在对花的时候去世了!我们的手顿时都停在半空中异口同声吃惊地问: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回事?大妈告诉我们说:昨天下午两点去的地里(当天室外气温在37度以上,我们下午4点多才出发下地),晚上7点多还没回家,她老伴就去找,发现时躺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老人生前患心脏病多年!七十多岁独居的老两口经营着六七亩地,种着树苗和猕猴桃,其中有几亩还是种别人家的!周末,我再回家时已是母亲节,就在这天,这位老母亲入土为安了,路上的客棚搭的很长,来了很多吊唁的亲戚朋友,我有些想知道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以这样的方式失去的亲人葬礼的……
乍一听到这样的事情,的确让人很悲痛遗憾,可回头想想,同样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在我们村,类似的情况已经接二连三地发生过!几年前,路东的地里,那位五十多岁朴实和善的姨因为怕被人偷连续三四天凌晨3点多去摘雄花,白天继续劳动累到脑出血抢救无效身亡!没过多久,她中年丧妻的老公——全村人敬重的小学校长,我的恩师又患癌随她而去……还是在去年花期,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人们勤劳致富冒雨摘花、对花的脚步,他们穿上雨衣、打起伞、换上棉袄,依然混身湿透踩着泥泞艰难倔强不服输的和老天爷叫着板……就在我的文章还没写完的时候,村里又有一位八十岁的伯父锄草时突发脑溢血倒地,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不能进食,仅仅一周多的时间就离我们而去了!勤劳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美德,人们也用这种方式使自己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但是:有没有谁和我一样觉得家乡的人是把拼命误当作勤劳了呢?这些年的所见所闻告诉我:家乡人对“生活”二字的解读仿佛只是“生下来去干活”,干活永远是第一要务!劳动致富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若是把自己的肉身当成钢铁机器,或者不把自己当成病人老人,不去适当地休养生息,干活干到忘记按时吃药吃饭,忽视自己的年龄病情,强忍伤痛,不管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把日子过成饱受劳作折磨、苍白单一、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方式——本末倒置,就算赚到再多的钱恐怕也是无福消受,赚钱的意义又何在呢?不知道乡党们会不会在不断地意外失去中心痛?心痛之余会不会反思一下诸如勤劳应该有度这样的问题?这种深入骨髓的“勤劳”模式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眼看着悲剧一次次的重复上演很心急,更无奈!只能渺茫地寄希望于以后不要再听到这样的噩耗了……
对话二:关于家庭关系
“我就是不想让她回来,她回来老给我找事,说我手没洗净,饭做得不好吃,洗碗没用洗洁精和我吵架……自己睡着不起床跟先人一样伺候着,还嫌我这那的,我也干了一天活不想动弹,回来纯粹是给我气受呢!我早受够她了!”“那儿子要回来我还能说不叫带媳妇儿回?昨天还说叫娃回来帮忙呢,今天又变卦了?你受够了是想咋地?叫两人离婚?离婚了娃咋办?”对面地里大妈和大伯吵得歇斯底里,大伯“离婚和娃”的字眼算是把大妈刚刚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镇压”了下去!现在村子里继“光棍现象”之后又现“离婚热潮”,男女比例失调,僧多粥少,娶媳妇儿的彩礼钱看涨,买车和盖房三座经济大山是农村人一生不堪的重负!越来越多三十多岁各种原因还在落单的小伙已经成为父母们心病般的存在了,年轻人又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就闹离婚,一点儿委屈都不愿受,作为父母,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离婚打光棍、孙子失去亲妈让人耻笑呢?所以许多老人家都宁愿在儿子儿媳面前低三下四,受苦受累,忍气吞声,委屈自己,竭尽全力任劳任怨满足儿子儿媳的心意,看他们的脸色艰难度日!按他们的说法就是老了还要靠儿子媳妇儿养活,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七八十岁甚至是到老死的时候依然坚持奋战在田间地头,自力更生靠着自己!越是卑微越被轻视,娇惯宠溺儿女的苦果,最后徒留自己和泪品味!
五天假期,大妈儿子一家三口回来当天就又走了,儿子来地里帮忙干了一会儿活,老两口似乎有些受宠若惊,顿时说话的语气语调里都充斥着温暖和笑意!他从小被大伯想方设法安排在西安上学,现在在西安打工,父母的掌上明珠,几乎没下过地……不知道后来他们是怎样平衡了儿孙归来的那种激动喜悦和儿子走后的失落无助心情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相似是因为家人们懂得珍惜亲情,深谙经营相处之道,尊重对方,包容家人缺点,相互理解扶持,团结共赢;不幸是反其道而行之:争辩争吵,互不相容,指责谩骂撂狠话,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缺失……家,是讲爱的地方,赢了自认为正确的道理却输了亲情,孰轻孰重一直少有人领悟!
对话三:关于教育
“啊!呜……呜……啊!呜……”“又不干活还老要好吃的,我管不了你,过几天开学了赶紧把你送托管叫老师收拾你去!人都忙死了谁能顾上你?忙完去给你买都不行!一天事咋这么多!在家呆了三个多月把我都快整疯了!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听话!”那边地里,爷爷在打孙子,爷爷怒气冲天,孙子撕心裂肺!爸妈在外地打工,祖孙相依为命,要不是又忙又累孙子闹,他也舍不得打呀,平时孙子的零食就没断过,爱吃啥买啥,今天要赶花期活量太大,缺人手,顾不过来急眼了!
如今的村落里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现象,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去奋斗也无可厚非,只是对于孩子来说,爱更多体现在陪伴中,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不该只抛给托管和老师,毕竟他们要同时面对几十或更多个学生,不论在时间、精力还有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方面都不能和家长相比;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更不应该全权托付给爷爷奶奶,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经历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差别太大,沟通交流很难通畅,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心理障碍或是叛逆行为!花时间精力陪伴看似没有经济效益,实则是为自己和孩子的一生积攒财富!成年后所有的问题都是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也许一生都难以疗愈,拿出耐心与爱心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该是每位家长很有必要做,也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亲力亲为管教吧!
开花和结果原本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让美好延续,若是自己的执拗、狭隘、无知让它戛然而止,那事情的发展一定会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不会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认清方向,反思前行,及时止损,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卸下不属于自己的枷锁适时松绑,简单自在才是生活真谛!活着不易又有意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来自改变,改变始于反思,希望那些深深浅浅的伤口终究没有白付,期待来年花开平安,花开和谐,花开如意!
作者简介:王凤,任职于周至县教育局,闲暇时喜欢有感而发,写些文字和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