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画缘,一程奔赴:记王家振老师与一堂温暖的老年书画课
文图/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读/云中鹤
秋阳漫过武穴市御江老年大学的窗棂,在铺着素纸的课桌上洒下细碎的光。2025年10月14日这天,书画班的教室比往常更添了几分期待——主讲写生课的王家振老师,这位武穴市总工会退休干部、武汉关山书画院理事,早已为每一位赴约的学员,备下了一份凝聚半生心血的“见面礼”。
这份礼物,便是他的著作《王家振速写集》。翻开画册,油墨间尽是武穴的岁月痕迹:《武穴港口》 里,乌篷船与货轮在江面上交错,码头石阶被江水冲刷得光滑,挑着担子的搬运工弓着腰迈步,粗布衣衫的褶皱随动作舒展,连石阶缝隙里的青苔都用细碎线条勾勒,仿佛能听见船桨划水的“欸乃”声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江滩晨曲》 中,淡金色晨光透过疏朗的柳树枝桠,在江面上洒下粼粼碎金,晨练的老人握着太极剑,剑穗随招式轻轻摆动,穿碎花裙的孩童蹲在滩涂边,手指蘸着江水在石板上画圈,连江风拂动的衣角、柳枝垂落的弧度,都透着清晨的柔和与鲜活;还有《山乡人家》,石佛寺一带常见的青砖黛瓦错落排布,矮墙根下码着整齐的柴垛,竹篱笆上缠着紫色的牵牛花,一位老农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杆斜斜搭在膝头,屋后的梯田层层叠叠,田埂上的狗尾巴草用几笔短线勾勒,尽是乡村的质朴与安宁。除此之外,老城区青石板路上的斑驳墙影、新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轮廓、菜市场里挑着菜篮的阿婆、巷口下棋的老者、田埂上劳作的农人……每一笔速写都带着温度,线条里藏着他40余年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对市井烟火的热忱。这本画册,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法示范,而是一部用画笔写就的“武穴记忆史”。
而这份诚意,让远在石佛寺的“我”,有了一场跨越城乡的奔赴。作为毫无书画基础的“门外汉”,此前从未触碰过画笔的我,只因偶然听闻这本画册里藏着家乡的模样——有《山乡人家》中熟悉的村落风情,也有《武穴港口》《江滩晨曲》里向往的城区景致,便动了心。清晨的公交站台,201路公交车缓缓驶来,车轮碾过柏油路的声响,像是为这场“追画之旅”伴奏。一路向南,窗外的风景从石佛寺的田畴村落,渐变成御江半岛的烟火街巷,心中的期待也随着距离的缩短愈发浓烈——不为成为画家,只为捧回那本藏着故土故事的画册,更想亲耳听听,那位坚持用钢笔、铅笔记录生活,主攻魏碑体兼写隶楷的老师,如何讲述线条与生活的联结。
走进教室时,王家振老师正俯身指导学员握笔。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讲授,而是握着老年学员略显颤抖的手,一笔一画示范着如何勾勒叶片的脉络、如何捕捉光影的层次。“画写生,不只是画样子,是画你眼里看到的‘情分’。”他的声音温和,目光落在学员的画纸上,也落在窗外的街景里,“就像我画《江滩晨曲》,要画出晨光洒在江面的柔和,画出孩童玩水时的雀跃;画《武穴港口》,要画出码头人来人往的烟火气,画出搬运工肩上担子的重量。”
当老师将一本本《王家振速写集》递到学员手中时,教室里响起了细碎的赞叹。我轻轻摩挲着画册的封面,指尖触到的仿佛不是纸页,而是《武穴港口》的繁忙码头、《江滩晨曲》的温柔晨光、《山乡人家》的青砖黛瓦,是武穴的街巷烟火、城乡变迁。身旁的阿姨翻着画册,指着《武穴港口》笑着说:“这不是老码头嘛!我年轻时就在这儿挑过水,那会儿船一靠岸,满码头都是喊着‘借过’的搬运工!”另一位老伯则对着《江滩晨曲》里的柳树驻足,喃喃道:“这棵老柳树还在呢,我孙子小时候也总在这儿玩水,跟画里的娃一模一样!”一本小小的画册,竟成了串联起几代人记忆的纽带。
下课铃响时,夕阳已染透了半边天。我抱着画册踏上返程的公交,窗外的风景再次向后倒退,可心里的暖意却愈发清晰。这场因画而起的奔赴,无关技法的精进,无关身份的标签,只关乎一位老师对学员的热忱、对家乡的深情,更关乎一群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
王家振老师用40余年的画笔记录着武穴的岁月,而这堂书画课、这本收录着《江滩晨曲》《山乡人家》《武穴港口》的画册,也成了我们记忆里的一抹亮色——它告诉我们,热爱从无年龄界限,只要心怀热忱,哪怕是从零开始,也能在笔墨间遇见美好;哪怕是跨越城乡,也值得为一份真诚与热爱,赴一场温暖的约。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