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李宝智
这累,不是筋骨之劳,亦非殚精竭虑,而是一种沉潜于心底的、无声的疲倦。它弥漫在空荡的堂屋,回响在深夜的电话忙音里,烙印于日历上那些被反复圈画却又最终独自度过的佳节。我们这一辈人,仿佛成了历史一个独特的注脚——脚下是前所未有的丰衣足食,心中却盘桓着无处安放的牵挂。
儿女们为着生计,如候鸟般迁徙,散落在繁华都市的钢筋水泥之间。他们步履匆匆,在视频通话的方寸屏幕里,报喜不报忧。我们深知其艰辛,那“背井离乡”四个字,背后是房贷、业绩与不敢松懈的竞争,是一代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宿命。曾经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现实的生存法则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孝道,这曾深深植根于血脉的伦理,如今仿佛被压缩成了隔月汇入账户的数字,和年节时分昂贵的保健品与新款衣物。那份围桌共食的烟火气,那份病榻前端汤奉药的温暖,成了奢侈品。
与此同时,孙辈们亦如羽翼初丰的雏鸟,为了一纸文凭,奔赴异地求学。他们是我们心尖上的珍宝,却也在小小的年纪,便尝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我们在他们身上,仿佛又看到了另一种形态的“浮萍”——更年轻,更具希望,却也一样脱离了滋养其生长的故土。家族的血脉,便在这样一代代的奔赴与分离中,被拉成了一条纤细而绵长的丝线,看似相连,却脆弱得令人心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令人困惑的时代。我们不再为基本的温饱发愁,目光却不得不投向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世界。物欲如潮水般汹涌,冲刷着一些曾经坚不可摧的堤岸。有时,眼见得诚信可以轻易让位于利益,淳厚被精明算计所取代,心中不免掠过一丝寒意,担忧那人情冷暖的底色,是否会在这流光溢彩中渐渐褪去。
然而,也正是这目睹过变迁、亲历过风雨的阅历,让我们在感到“心累”之余,尚存一份沉静的信念。我们这代人,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我们见证过困顿,更见证了从困顿中崛起的奇迹。我们深知,一个庞大的肌体在高速前行中,难免会沾染尘埃、产生积弊。但我们更愿意相信,那种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早已熔铸为灵魂,不会轻易更改。它所倡导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勇气与能力,是这片土地上最为深沉、最为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终将引导着社会在喧嚣与试错中,回归那份历经千年而不坠的淳朴与温情。
这累,或许便是我们这代人在历史进程中必须承载的某种重量。它一头系着对往日团聚的眷恋,另一头,则牵着对明日清朗的期盼。我们在这重量中生活,在这重量中等待。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