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织就的母爱史诗
在苦难的土壤里开出的花
文/王博(西安)
王剑利老师的《感念,在秋雨中再次泛起》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高考落榜的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在1982年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面临的人生抉择,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
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这位“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的农家妇女,却有着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她深知“农村娃除了当兵、接班,就只有考学才能走出去”,这个看似简单的认知,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她毅然选择支持儿子复读,这个决定背后是“当牛做马”的承诺,是“砸锅卖铁”的决心。作者用大量细节描写母亲的辛劳:一个人种四亩苞谷,用撅头挖麦茬地,从纺线到缝衣一手包办。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勤劳、坚韧、默默奉献。
文章的另一亮点是对时代背景的生动再现。1982年正值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推行,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作者通过描写七亩多地的农活、父亲外出打工、借钱时遭受的白眼等细节,真实再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的生活图景。这些细节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母亲做出那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
在情感表达上,文章处理得尤为出色。作者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让情感自然流露。如母亲说“差几分,妈有责任”时的落泪,作者“哽咽无语,跟着落泪”的简单描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又如母亲借钱时“说了多少好话,受了多少白眼,遭了多少讥讽”的叙述,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
文章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以秋雨为引子,开篇即点明“感念”的主题,中间详细叙述复读的经过,以“大舅的故事”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特别是“大舅外出找活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内涵,也体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从语言风格来看,文章采用朴实无华的口语化表达,如“背馍”“活路”“谝闲传”等方言词汇的运用,既增强了地域特色,又使叙事更加真实生动。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母亲“习惯性地带上针线,歇息时候戳上几针”的描写,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勤劳母亲的典型形象。
在当代社会读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要思考: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保留着文中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对困难的坚韧?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母亲的缩影,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希望,用朴实的智慧为子女铺就了成长的道路。
《感念,在秋雨中再次泛起》不仅是一篇感人的回忆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它让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普通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
从“硬塞五十块钱”的慷慨,到雨夜扛面送学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在柴火、麦面与织布机声中立体起来。作者以“馍”为情感载体,将生存的艰辛与母爱的厚重糅合——那些“黑一道白一道”的脸庞、“飒飒作响”的塑料纸,皆是无声的奉献。结尾处母亲一瘸一拐的剪影,与织布机“哐嘡”声形成闭环,暗喻母爱如布匹,经纬交织,绵密不绝。文字间没有煽情,却让每个细节都成为泪点,这是对“母亲”最本真的歌颂。
母亲额头的青疤、泡白的脚掌,是刻在岁月里的债。二十年后,秋雨打湿的悔恨,终究抵不过当年缺席的那碗油旋馍。她以血泪织就的母爱,换来的只是儿子择偶时的条件补偿,而非病榻前的一杯温水。那些“必须对母亲好”的誓言,如今看来,更像是对良心的自我救赎。母亲咽下的泪水与汗水,化作了九泉之下的一声叹息——若孝心能像织布机般“哐嘡”作响,何至于此?
整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母爱的深沉与厚重。将母亲冒雨送子、忍病劳作的画面具象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母亲用血泪与汗水铺就的养育之路。文中泪落饭碗的描写尤为动人,承载着愧疚与感恩的双重情感。而择偶条件“必须对母亲好”的执念,更将孝道升华为生命价值的核心。在母亲忌日回望往事,那些未及尽孝的遗憾化作绵绵秋雨般的思念,让文字既充满痛彻心扉的忏悔,又饱含温暖人心的力量。这种以细节见真情的表达,正是对母爱最庄重的礼赞。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