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县供电公司新闻报道是连接国家电网政策与百姓生活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接上“地气”,让新闻更有“人气”。
一、要在“天线”与“地气”间找到平衡
“接天线”是确保报道不偏离国家战略方向;“接地气”则是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生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做政策的“传声筒”,更要当好“翻译官”。要将专业术语、宏观政策,精准转化为企业主、普通市民能一眼看懂的生活语言,清晰阐明政策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关联。
二、要彻底转变思维,凸显“民生视角”
电力报道的主角,应该是一线的抢修工人、用电的普通百姓和受益的小微企业主。
我们要多关注群众的住房用电、出行充电、就业生产等“柴米油盐”的实际问题。通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的变迁,来折射一项政策的成效或一个行业的发展。
这样,枯燥的电力数据才能变得有血有肉,专业的电网建设才能“活”起来。
三、要在文风上“下足功夫”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表达。要坚决摒弃同质化、数据堆砌的“通稿思维”。
多使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将专业术语和枯燥数字通俗化、形象化。在标题制作上力求生动,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专业分析变得津津有味,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
四、要拥抱全媒体,强化服务与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电力报道不能再是单向传播。
一方面,要善用图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复杂的电力知识可视化、轻量化,适配碎片化阅读场景。另一方面,要主动收集群众关心的用电疑问,形成“问题清单”,作为后续报道的线索。
这能让解读更精准,实现从“我传播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转变,让主流声音真正入圈、破壁。
总而言之,让电力报道接地气,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笔触伸向群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电力故事,让每一篇报道都能说到群众心坎里。
文字组合(过传武 孙静 杨慧晓)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