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圣传奇——陈若霖曾孙陈宝琛》(十九)

在明清时期,小小的螺洲,不足千户人家,却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人才辈出。这里中进士者达27人、举人101人、武举11人。而其中,陈氏家族更是独占鳌头,出了21位进士、108名举人,堪称科举世家。
陈宝琛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他的曾祖陈若霖,是道光朝刑部尚书,那“斩皇子”的传说还被搬上戏剧舞台,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祖父陈景亮,中进士后官至云南布政使;父亲陈承裘,同样是进士出身,曾任刑部主事。到了陈宝琛这一代,更是出现了“六子科甲”的盛况。陈宝琛与胞弟陈宝瑨、陈宝璐考中进士,另三个胞弟陈宝琦、陈宝瑄、陈宝璜则考中了举人,时人称之为“六子科甲”。然而,在这个家族众多杰出人物中,最耀眼的当属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于1848年出生在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他自幼聪慧过人,丝毫不比先祖逊色。十八岁时,他便考中举人,二十一岁又顺利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八年(1868年),他被授编修之职,还担任乡试同考官。此后,他在官场一路升迁,光绪六年(1880年)授右春坊右庶士,以及武英殿协修、纂修、提调、国史馆与功臣馆协修、纂修等职。光绪七年(1881年),他被授侍讲学士,得以参与草拟诏书、敕令等中枢机要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他出任江西学政。光绪九年(1883年),他更是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溥仪童年像)
宣统三年(1911年),是陈宝琛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清廷下谕,取消了之前补授他为山西巡抚的任命,派他和陆润庠入毓庆宫“授皇帝读”,充任6岁的小皇帝溥仪的末代帝师。此后,他先后获赐紫禁城骑马、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等殊荣。陈宝琛这“帝师”一做就是二十年,即便溥仪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他依然不离不弃,追随溥仪,奉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月,溥仪被逐出故宫时,见到陈宝琛,放声大哭说:“我无颜见列祖列宗!”
1931年,溥仪被日本侵略者诱至东北充当伪满傀儡。陈宝琛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不顾自己风烛残年之躯,毅然冒死赴东北劝谏。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地劝说溥仪不要陷入日本人的阴谋诡计之中。然而,溥仪此时已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陈宝琛的劝告。陈宝琛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无奈之下,他只能郁郁离开。但他坚守住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没有向日本人低头。
陈宝琛不仅是末代帝师,还是福建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在他赋闲期间,始终心系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担任东文学堂(原苍霞精舍)董事兼总理。

戊戌变法后,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适应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他出任学堂监督(校长)。这所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他还撰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开学告诚文》,成为全闽师范学堂培养学生的准绳。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任鳌峰书院山长。他大胆地对书院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他积极派遣或帮助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为晚清中国留学热潮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还在鳌峰书院中创设女子师范传习所,由其妻王眉寿任监督,开创了福建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当选为闽省学会(福建教育总会前身)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学会众人齐心协力,福建各地掀起一股创办小学堂的热潮。到1909年陈宝琛复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福州各乡镇共创办了30多所公立和私立小学,新式教育在福州蔚然成风。在此期间,陈宝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1935年3月5日,陈宝琛于北平寓所病逝,享年88岁。他的灵柩归葬福州。陈宝琛去世后,溥仪特谥“文忠”,并晋赠“太师”,以此表达对这位帝师一生功绩的肯定和敬重。陈宝琛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在政治、教育等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陈氏家族乃至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陈宝琛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