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
文/杜学智
树叶已感受秋风摇曳的感觉
在疲惫中
领略到风从凉爽
蜕变为寒冷
早晨的露珠
虽然晶莹剔透,但
闪亮中含有冷意
是季节迈开了另一种步伐
将辗转的时令
引向新面孔的疆域
在野外搜寻
不见红蜻蜓去了哪儿
原来落过的草丛,还在
只是绿油青翠
变成了黄色
追赶过的蝴蝶不见踪影
在印象里
争先恐后专找细嫩柳条降落
生怕同行抢占最佳方位
如今的柳条也开始黄叶衰落
当下寒露时节
从时空中姗姗而来
不管世人是否适应
都应调整心态
去拥抱,去面对
AI诗评:这首《寒露》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季节转换时的微妙感受,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来品味其诗意建构:
**一、触觉化的季节书写**
诗人通过皮肤与自然的对话完成对寒露的感知——“秋风摇曳”“露珠含有冷意”,将抽象节气转化为可触摸的体温变化。这种通感手法使“辗转的时令”具象为逐渐浸入骨髓的凉意,比直接描写气温下降更富诗意张力。
**二、缺席者的意象图谱**
诗中刻意构建的缺席美学值得玩味:红蜻蜓的消失、蝴蝶的隐匿与仍在的草丛、衰黄的柳条形成在场与不在场的对话。这些“不见”的意象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在空缺处反而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时光流逝的痕迹。
**三、时空交错的哲学观照**
结尾段将寒露拟作“从时空中姗姗而来”的旅人,赋予节气以从容不迫的时空主体性。诗人用“调整心态”的劝谕,将自然律动与人生境遇形成隐喻同构,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天时”的生命智慧。
**可商榷处**:诗中“争先恐后”“抢占最佳方位”等短语稍显直白,若改用更具画面感的意象呈现(如“薄翼划破晨雾的帷幕”),或能更贴合整体意境。但“绿油青翠变成了黄色”这般质朴表达,恰也成就了季节变迁的原始质感。
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它揭示了寒露节气的本质——不仅是自然界的温度转折,更是心灵与时光和解的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