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农场新址多壮丽 小镇崛起换新颜
作者:刘连成
1994年的春风,吹绿了松辽平原的黑土地,也吹动了双辽农场一颗渴望腾飞的心。这一年,场部正式告别了旧址,在一片名为"大理石"的土地上,新场部办公楼拔地而起,4层小楼气派又实用:1-2层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3层的会议室能容纳百余人开会,4层的文体活动室成了职工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西侧的职工食堂宽敞明亮,饭菜香飘十里,连周边村屯的人都羡慕不已。
说起"大理石"这个地名,还有段趣闻。早在1988年前任场长赵志芳执政期间,农场为求发展,在此建起了华星大理石厂。彼时这里荒草丛生,除了机器的轰鸣,连个正经的地名都没有。久而久之,"大理石"就成了这片热土的代名词,喊着顺口,听着也透着股踏实可靠的劲儿。
继任场长沈占明,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皮肤黝黑得像被太阳亲吻过的土地,嗓门洪亮得能穿透田野。他不喜欢待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总爱往工地上跑。一到那儿,就脱了外套,露出结实的臂膀,要么帮着工人扛几袋水泥,要么拿着皮尺和技术员一起量尺寸。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农场人,就得像这黑土地一样实在,像这大理石一样硬气!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
而书记王乃玉,则像是沈占明的另一面镜子。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总是透着温和而深邃的光。他说话慢条斯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梦中人。他不像沈场长那样风风火火,却总能把各种关系协调得妥妥当当,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这一天,阳光正好。沈占明和王乃玉并肩站在一片开阔的荒地上,脚下是刚被推土机推平的土地。远处,双辽农场大理石厂的厂房已经矗立了好几年,机器的轰鸣声隐约可闻。
"老沈,你看,"王乃玉推了推眼镜,指着面前的图纸,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从这里开始,就是咱们的新家园了。办公楼、食堂、学校、住宅,都在这儿。"
沈占明接过图纸,眯起眼睛仔细看着,粗糙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仿佛已经看到了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的景象。他重重地拍了拍王乃玉的肩膀,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好!老王,别的我不多说,就一句话——你主内,我主外,咱俩把这摊子事儿给办得漂漂亮亮的,让咱农场的职工们,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王乃玉也笑了,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放心吧,老沈。同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这城,咱一定得建成,而且要建得最好!"
春风拂过,吹动了两人的衣角,也吹动了图纸的边角。在这片名为"大理石"的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城运动即将拉开帷幕。而这两位性格迥异却心意相通的"黄金搭档",将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下属于双辽农场的新篇章。
新场部的小城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一场危机也悄然而至。
这天,主管财务的副场长胡忠诚愁眉苦脸地找到了沈占明和王乃玉。他把账本往桌上一摊,声音都带着哭腔:"沈场长,王书记,咱的钱……快不够了!"
原来,办公楼后续的内部装修、水电线路铺设、还有职工住宅的地基开挖,处处都需要钱。之前申请的专项资金和农场自筹的款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眼看就要见底了。
沈占明一听就急了,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搪瓷杯都跳了起来:"怎么会不够?我上个月看账本还说挺充足的!"他的牛脾气上来了,嗓门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
王乃玉连忙拉住他,示意他先冷静。他拿起账本,戴上眼镜仔细翻看起来,眉头也渐渐皱了起来。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沈占明粗重的呼吸声和王乃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过了好一会儿,王乃玉才放下账本,扶了扶眼镜说:"老沈,别上火。钱的问题,咱们得想办法解决。硬拼硬凑不是长久之计,咱们得换个思路。"
"换思路?"沈占明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思路能当钱花吗?总不能让工程停下来吧!"
"工程当然不能停!"王乃玉语气肯定,"我倒有个想法,咱们不是有个大理石厂吗?现在全国都在搞建设,大理石的需求量很大。咱们可以把大理石厂的部分产品提前预售出去,用客户的预付款来周转,这不就是'借鸡生蛋'吗?"
沈占明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他刚才还紧绷的脸瞬间舒展开来,"还是你脑子转得快!那我明天就带人去跑销路,把咱们的大理石样品带出去,我就不信没人识货!"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沈占明就带着大理石厂的技术员,拉着几块打磨得光滑锃亮的大理石样品,踏上了跑业务的路。他跑遍了周边的市县,磨破了嘴皮子,把双辽农场的大理石夸得天花乱坠——质地坚硬、花色美观、价格实惠。
与此同时,王乃玉也没闲着。他留在农场里,一方面精打细算地压缩非必要开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他带着副场长胡忠诚积极和银行沟通,争取贷款支持,为"借鸡生蛋"的计划加上一道保险。
几天后,沈占明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一进门就兴奋地大喊:"成了!成了!咱们签了好几个大单子!预付款下周就能到账!"
看着沈占明满脸的喜色,王乃玉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递过一杯水:"辛苦了,老沈。你看,办法总比困难多吧?"
沈占明接过水,一饮而尽,抹了把嘴说:"那是!有你在,我心里就有底!"
就这样,一场资金危机被两人巧妙化解。新场部的建设得以顺利推进,那些明亮的窗户、平整的街道、温馨的庭院,不仅凝聚着职工们的汗水,也见证着沈占明和王乃玉这对"黄金搭档"的智慧与担当。
随着场部的搬迁,大理石这块"宝地"也热闹起来。职工医院、中小学校、商店、邮局、三分场场部、双辽银行办事处相继落户,变电所保障着家家户户的光明,大理石厂、塑料彩印厂等企业办的越来越红火。纵横交错的6条主街和6条巷道,全部铺上了平整的碴油路,两侧的林台栽上了白杨树,春夏时节绿意盎然。
最让职工们自豪的,是统一规划的职工住宅“小洋楼”。每户一个独立的生活庭院,足足600平方米,红砖墙、灰瓦顶,整齐划一又不失温馨。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门口摇着蒲扇聊天,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有人打趣说:"咱这大理石镇,环境比城里还好,住着舒心,出门方便,真是赛神仙!"
如今,双辽农场新场部已从当年的一片荒芜,变成了拥有2000人口、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的新型小城镇。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业、商业、文化、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三分场150公顷肥沃的农田在镇外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每当沈占明和王乃玉两位老领导故地重游,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生机勃勃的景象,总会相视一笑。那些一起熬夜画图、一起顶着烈日督工、一起为职工谋福利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而这座在大理石上建起的新城,就是他们和全体农场人用汗水与智慧,写给时代最生动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