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一:用脚步丈量六千年徐州,让文化在乡土中活起来
作者:孙培棠
在徐州这片浸染六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有一位“行走的文化地图”——张文一。他不是端坐书斋的学者,而是一位脚穿布鞋、心怀赤诚的民间文化守护者。老百姓给他的称呼格外亲切:“古村落的守护神”“红色文化的点灯人”“老手艺人的知音”。
作为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文一更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农夫”。多年来,他穿梭于徐州的山水村落之间,唤醒沉睡的古村,复活濒危的手艺,让传统文化重新在民间扎根、生长。
车轮上的守护者:四十万公里的温度
十年,四十万公里,四十多个古村落,五十多场古建探秘,百余场节庆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张文一不曾停歇的脚步。他的私家车,早已成为一座“流动的文化驿站”;每一个节假日,都变成他与村落、与乡亲的“约定之日”。

他说:“每个村落都是一本厚重的书,我们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合上。”
在泉山区柳新镇,他带团队寻回失落的夜猫子集、燕山书院;在贾汪区土盆张村,他让传承五代的土陶技艺重见天日;在铜山区六百年吴邵古村,他和专家夏凯晨、李世明等先生的奔走为村庄争取到修复资金,让古村落重焕新生。
让文化“活”在当下:从非遗到爱情圣地
张文一不仅是守护者,更是文化的“再造者”。
2015年,他策划的“萧县王二嫂子茶”推介活动,不仅让这一品牌声名鹊起,更成功助推其入选省级非遗。他也因此被中国策划家协会授予“2015全国十大策划人”称号。

而他更看重的,是文化背后的“人情味”。
面对贾汪区徐台村青年的婚恋难题,他与团队打造出“爱情圣地”,借七夕民俗节、相亲活动,促成三十多对青年牵手。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全区推广,村村都有了自己的“红娘团”。
中医世家的薪火相传
出身中医世家的张文一,对中医药文化怀有天然的使命感。他不仅寻访民间中医传人,助力收徒传艺,更在泉山区柳新镇老家开设“吉庆堂老于家中医养生馆”,将祖传膏方惠及乡邻。
“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他常这样说。组织义诊、免费送药、推广膏方,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中医的根脉在民间继续生长。
红色记忆的播种人
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太平村,他与团队参与建立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纪念馆;在柳新镇,抗日女兵故事的传播和王家金抗日纪念馆的落成,也凝聚着他的心血。他说:“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应当被记住、被传颂的精神。”
传拓技艺:与汉代对话的手艺
张文一还是一位传拓技艺的传承人。三十多年来,他师从故宫名家马子云,拓制汉画像石、碑帖近万件,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他在知书轩画廊设立专题展,推动两汉文化以拓片的形式“活”在当下。
汉画像石:三千幅的深情
三十年间,他收藏汉画像石拓片三千余幅,系统展示徐州“汉代三绝”的文化魅力。他参与古城墙、孔庙、道台衙门等探秘活动,解析建筑纹样,挖掘运河漕运、楚汉战争等历史记忆,为徐州的文化厚度不断“加码”。
从范仲淹到乡土课堂
他提出“范仲淹是咱为徐州人”的学术观点,并依据《宋史》等文献严谨论证,推动地方名人文化研究。作为民俗学会副会长,他组织文化座谈、艺术下乡,促成书画名家作品捐赠,让文化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融入土地的营养。”
张文一这样定义自己的使命。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次次出发、一个个村庄的走访、一颗颗心灵的触动。艺术百家生态农场、百荷园民宿、吉庆堂大健康产业园、系列徐州土特产品推介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落实中,他依然在路上。因为在他心中,徐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用心丈量;每一段文化记忆,都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作者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