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写给未来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亲爱的未来枢纽:
文/冯期武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你还只是图纸上的线条与数据,是无数专家论证会上的议题,是湖区百姓翘首以盼的希望。而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想必已巍然屹立在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我仿佛能看到你——一座开放式全闸工程,64孔泄水闸如琴键般排列,等待着为鄱阳湖弹奏新的乐章。你不是一座截断江湖的大坝,而是一把调节水文节律的钥匙。每年的四月到八月,你的闸门将全部开启,让鄱阳湖与长江尽情拥抱,恢复“江湖连通”的自然本性。
我常常想起你没有诞生前的鄱阳湖。那些年,湖区流传着“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谚语,但这古老的平衡已被打破。2022年8月6日,2023年7月20日,2025年8月8日……枯水期一次次刷新最早纪录。我曾站在裸露的湖床上,看着龟裂的土地延伸至天际,搁浅的小船如凝固的叹息,昔日“最美水上公路”下再无碧波荡漾。湖床裸露,蛤蟆石“水落石出”,仿佛大地裸露的骨骼。
那时的候鸟失去了节奏。白鹤不再从天然湿地觅食,80%被迫分散在湖外的藕池、稻田。我曾见过一只白鹤在干涸的碟形湖边徘徊,它的长喙徒劳地探入坚硬的土地,寻找本应存在的苦草冬芽。蓼子花海虽成为网红景点,却是生态失调的无奈绽放。
江豚的生存更令人揪心。枯水期压缩了它们的活动空间,食物短缺,搁浅风险加剧。那些年,发现的死亡江豚腹中空空,这是自然无声的控诉。
湖区百姓的生活同样艰难。沿湖359万城镇居民和4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242万亩农田灌溉水源不足,航道阻塞,船只搁浅。沙山吞噬农田,一次泥石流就能吞噬35亩庄稼。
此刻,我多么想穿越时空去看望你运行后的鄱阳湖。我想象九月来临,你的闸门开始温柔地拦截部分洪水尾水,让湖泊告别“一夜干涸”的悲剧。水位以接近自然的速度缓缓下降,洲滩湿地重新呈现草滩→泥滩→浅水洼地的渐次出露过程。苔草不再提前老化,沉水植物重获生机,刺苦草的种子在湿润泥壤中安心成熟。
候鸟该回来了吧?当第一批白鹤再度南迁,它们会发现泥滩与浅水区重新变得丰饶。它们不必再去农田与人争食,而是回到自然的怀抱。我看到它们在水边优雅起舞,倒影与真实身影难分彼此。小天鹅成群掠过水面,翅膀拍打声如轻柔的鼓点。那只曾经在干涸湖床徘徊的白鹤,它的后代或许正享受着块茎饱满的刺苦草。
江豚的命运也该改变了吧?你那4孔60米宽的大闸为它们敞开通道,让它们自由穿梭。深水区面积的增加,使它们免受低温和搁浅之苦。也许在某个月夜,你会看到一群江豚跃出水面,它们光滑的背部映着月光,那神秘的微笑,是对生命延续的庆祝。
我更想知道,湖区人民的生活是否如期盼般改善。环湖72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是否已从80-97%提高到97-100%?那400多万居民,是否再不必为饮水发愁?256万亩晚稻
是否在秋阳下泛起金浪?航道上的船只是否满载货物畅通无阻?多宝乡的村民是否不再担心沙尘淹没家园?
你是一座没有发电功能的工程,这恰是你最伟大之处——人类终于学会了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生态。你把调度权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体现着流域共治的智慧。“调枯不控洪”的理念,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给江湖关系的和解协议。
我知道,你并非万能。任何工程都是与未知的对话,需要持续监测和调整。但你们那代人的坚持,让我们这代人看到了希望——人类可以在修复自然的同时造福民生,可以“通过小建设,实现大保护”。
最后,我想托付给你一个愿望:请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节奏。让鄱阳湖的脉搏始终与长江共振,让候鸟的迁徙歌谣代代传唱,让江豚的微笑永远闪耀在波光之间。
愿你成为真正的“幸福湖”工程,让和谐共生的智慧,通过你,传递给更远的未来。
此致
敬礼
一个在你诞生前守望的人 冯期武
二零二五年秋
注:本文参考相关新闻报道及鄱阳湖历史资枓

作者简介:冯期武,自号老村长。男,1957年8月生,江西都昌人;中共党员;曾是参战老兵,荣获三等功臣称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是全国中语会会员,还担任多家媒体的特邀记者,是省市县作[诗]协会员,以及浔阳江诗社会员,同时担任《中华诗文选》《辛丑·岁末感怀》和《新时代诗词百家》的编委。对文学情有独钟,从事文字创作逾四十载,始终乐此不疲。已出版诗文集《鄱湖浪花》《鄱湖忆诗》,并合著《诗海拾贝》《春天放歌》《中华诗词•辛丑集》等诗文集。此外,还有上千篇[首]诗文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及广播电台[站]。其姓名及业绩曾被载入《中华名人录》。于2017年8月退休,现居湖南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