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串起世界的两极文明》
评论员:陈东林
相距两万公里,隔着三千三百年,一片神奇的甲骨,居然能够把世界两极的文明串连起来,这种超乎想象的文化意象,只有在王芳闻的诗歌里,才能够得到如此精彩的演绎。她的《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曾经获得了第二届北京国际诗电影节“十佳诗电影”奖项,体现了国际文坛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与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见证。
诗歌以“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这一充满神秘感的叩问开篇,立即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这一问,既是对甲骨来源的探寻,也是对文明传播路径的追问。诗人巧妙地通过她在南美丛林里发现的一片甲骨,把殷商文化与美洲文化互相串连起来,让相隔万里的时空在诗行间折叠,使读者在一瞬间跨越了地理与时间的双重距离。
当诗人在异域丛林与这片带着“火焰光泽”和“殷墟泥土芳香”的甲骨相望时,那份惊叹与神奇便顺着文字流淌——这不是简单的器物相遇,而是东方文明与美洲文明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视。甲骨上“龟裂的箭纹”,曾被“裹着兽皮的远祖”握在掌心,那些“金钩银划”里藏着的,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记录与敬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并非纯粹的文学想象,而是有考古学证据支撑的。在玛雅文明考古中,确实发现了一些与甲骨文相似的文字符号,这些发现引发了关于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关系的广泛猜想。
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四号文物的玉圭上刻有四个符号,被北京的甲骨文专家认定为是3000多年以前中国商代的甲骨文。这一发现为两大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物证。
2015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考古中发现了84个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300年,与中国商朝时期相当,且这些文字能用中国甲骨文解读,美国专家罗斯坎普宣称这就是中国的甲骨文。这一发现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古代文明传播范围的认识。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玛雅壁画和器皿上发现了与甲骨文几乎一模一样的符号,玛雅文字中的一些基本符号与中国甲骨文的结构和含义极为相似。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印记,恰似诗人笔下“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让文明的关联有了可触碰的实证。
诗人用“一堆篝火”“一只金龟”的意象,勾连起两地文明更深层的共通性。殷商先民以龟甲占卜、以篝火传递文明火种,火焰中“金龟完成神启的涅槃”,将裂纹化作“千年的光镞”,这是东方文明对“神意”与“传承”的深刻注解。
而在南美大陆,印第安部落也曾围着篝火起舞,以动物图腾传递部落记忆。火塘边的吟唱与甲骨上的刻痕,本质上都是人类用仪式与符号锚定自身存在的方式,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寻求精神寄托的共同选择。
“甲骨背着白羽翎飞奔”,这一动态描写不仅赋予甲骨生命力,更暗喻文明的传播并非温室中的娇弱生长,而是如雷电般冲破地理阻隔的坚韧力量。它不是孤立的文化碎片,而是带着人类共同基因的“信使”,在白令海峡的风雪与亚马逊河的涛声中,刻下文明交融的轨迹。
这种传播力量让人联想到古代可能存在的跨大陆迁徙与文化交流。虽然具体路径尚无定论,但诗歌艺术地呈现了这种可能性,让读者感受到文明交流的深远影响。
“抛下许多石锚,稳稳咬住亚马逊河”,这句诗让甲骨成为文明的锚点,仿佛三千年前的殷商先民,早已用文化的“石锚”,与南美大陆的远古文明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对话。
诗中“南美洲的甲骨文字啊,想念殷墟的圣火”一句,更是将这份联系推向极致。这里的“甲骨文字”不再仅仅是隐喻,那些玛雅文物上与甲骨文高度契合的符号、美洲岩壁上可被甲骨文解读的刻痕,都让这份“想念”有了具象的载体。
就像殷商甲骨文里的“日”、“月”,与南美岩画中的太阳图腾,都是人类对自然最本真的描摹。这些符号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却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
甲骨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的使者,它让殷墟的圣火与南美丛林的烟火相融,让东方的文字与美洲的文明符号在精神与实证层面双重共鸣。
这种共鸣,恰恰印证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明,虽有地域与形态的差异,本质上却都是人类对生命、自然与时空的思考,都是用符号与仪式记录生存的智慧。
在全球化的今天,王芳闻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从艺术角度看,这首诗成功地将考古发现与文学想象有机结合,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艺术的感染力。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火焰、金龟、白羽翎、石锚等,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场景,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美感的同时,思考人类文明的深层联系。
诗歌的语言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哲思。每一个意象都是文明交流的隐喻,每一句诗都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这种将具体物象与抽象思考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正是王芳闻诗歌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王芳闻以一片甲骨为绳,一头系着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文明,一头拴着南美大陆的古老回响。她笔下的甲骨,不仅贯通了古今,更打破了文明的地域壁垒,让世界两极的文明在诗中互相关联。
最终,诗人“把地平线抬上高高的云端”,这既是对文明共通性的礼赞,也是对人类文化同源的深情叩问:当我们在异域他乡遇见“熟悉”的文明痕迹,其实是遇见了另一个时空里,与我们共享着同一份生命感知的“人类祖先”。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甲骨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信仰,王芳闻的诗歌也在当代世界中传递着文明互鉴的美好愿景。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大雷霆诗派创始人、文学评论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
附录:
《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
诗歌作者:王芳闻
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
隔着3300年,在南美州的丛林,凝望着我
那带有火焰光泽的甲骨
和殷墟泥土的芳香
象一个帆影,远到我的远古的祖先
我手提一盏月亮,在夜晚辩认
那龟裂的箭纹,穿过裹着兽皮远祖的手掌
在时光里刻下金钩银划
一堆冓火,映着黄皮肤的笑容
一只金龟在树枝的烈焰中,完成了神启的涅槃
把箭形的裂纹
照耀成了千年的光镞
一声声马嘶,象是你背着白羽翎的飞奔
拒绝温室里的花花草草
亚马逊热带雨林
闪过白色的雷电
一声声欢呼,抛下许多石锚
稳稳咬住亚马逊河
你不浪遏飞舟
谁能渡过白令海峡?
南美洲的甲骨文字啊
想念殷墟的圣火
依然在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
依然把地平线,抬上高高的云端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学者,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哀牢山全国诗歌竞赛“紫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