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 •博山
李桂林
自响应“旧城改造”的号召,搬到新居也已三十年出头了。
所谓的老城,其实也就是“巴掌大”的地方。如今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之快,让人回不过头来的功夫,老城便高楼林立、住宅整齐,回眸望去,一派繁荣。
只是老城,有些“年岁”的沧桑,如今一丁点原来的面目也没有了,使得上了年纪的人不时叹息。
老城,由于早年“乌金”的“炽热”,养育了一方乡民。东西两圩其生活方式各有特色。
老城虽然不大,但听老人们说,东西两圩都有围墙,由于东圩是历朝历代官府的所在地,所以不但有圩墙且还有城墙,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关”,只是我记事时,城墙已经没有了,但“四关”位置保留在原来的位置,残存的东西两圩的圩墙还能依稀可变……

博山文姜广场
由于东圩是多年来的政府驻地,也由因交通要道的播散,南来北往的行人和客商驻足歇息,使得东圩的人们多以金融、商业、服务业等活出自己,仅以老大街北首的“银子市”就有银号十数家,而大街南头,则有大小驿站(大、小马车店,推车的、担担子的客栈)数家,以方便四面八方的客商歇脚。而西圩的人们由于“乌金”的丰沛,主要以炉火的“纯青”而烟火气十足。匠人们袒露胸膛,肩上耷拉着一条洗渍不清的毛巾,挥汗如雨中,把“炉火”熟练地“把玩”于股掌之间,瞬间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的琉璃摆件放在案头,鼓足了力气一尊尊花瓶,又轻巧中一枚枚鼻烟壶、一个个烟嘴、一串串琉璃珠子等便静等人们加工精细……于是这些汗水下不会说话的“精灵”,被商贾们挑挑的、担担的“走向”四方,有的会到京城,甚至成了御用品,每当炉匠们“吆五喝六”大快朵颐的时候,心里那个高兴劲,别提!
由于炉匠们的汗水湿透衣衫,劳动强度大,所以服务于他们的譬如药店、医疗、饭馆等也是不少从业人员。

馍馍窑
走出老城向南不足十里,便进入了“窑货(陶瓷)篮”,星罗棋布的“馍馍窑”三三两两散落在胡同道道,后来合作化了,早年的窑匠们也成了国家的人。也正是这一代代、一辈辈的窑匠们传承着“窑货”的制作工艺,使得再美味的珍馐也得“屈服”于各种精致的盘碗中,端得上桌饱口福的同时,不禁使食客们为各种“窑货”的工艺赞不绝口……
以“馍馍窑”为标志性“养家糊口”的“窑火”,可以说是久负盛名的陶瓷古镇,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用富甲一方毫不夸张。如今消失殆尽了的那些“馍馍窑”,养育了这里的百姓,也将这“馍馍窑”的文明走出老城,走出齐鲁,走向华夏,甚至漂洋过海走出了国门。正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古窑文明传天下”!
老城的人们不但朴实、勤劳、聪明智慧,还以宽阔的胸怀,善待四面八方来此讨要生活的人们。旧时,为了使各地客商、行人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方便,便有了以清真特色的“回民饭店”直至今日仍门庭若市,这在当时周边同类城市是不多见的。凸现老城文化多元!

博山孝妇河
老城虽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穿城而过,岸边垂柳摇曳,河水不急不躁,虽没有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但也是夏日河风凉爽,冬日氤氲升腾……
水,乃灵性,有水就有灵性!
老城,博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