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饭暖故人情
李 皓

国庆与中秋的双节暖意还未散尽,车轮碾过的山东土地上,那些醇香与温热,仍在我的记忆里鲜活。自莱芜小城出发,北至商河,东抵莱西,终达平度旧店,八天光阴里,一半是文学与酒香的沉醉,一半是亲情与乡愁的萦绕,每一步都踩在心头最软的地方。
商河的风里,总飘着今朝酒业的醇香。这已是我第三次为领取文学奖项而来,今朝酒业厂区的人文化布局与硕大酒坛在秋日里的招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穿过陈列着老酿酒器具的酿酒博物馆,指尖触到的是岁月沉淀的匠心;杯中晃荡的清醇美酒,入口是绵柔,入喉是温热,恰好与颁奖现场诵读的醉美文字相融。获奖证书捧在胸前,舌尖似乎还留着刚品过的酒香,脑海中瞬间飘过的则是“精神物质双丰收”的意念,那是文字共鸣的震颤,也是烟火人间的实在。那情那景,让我恨不能在商河多留几日,把这酒香与墨香一并装满行囊。
车轮向东,便撞进了莱西的烟火里。三弟家的厨房和厅堂里,飘着熟悉的饭菜香。一住便是四五天,日日都是舌尖上的故乡。中秋节的家宴上,清蒸鱼鲜得清亮诱人,红烧肉炖得酥烂入味;亲侄女订婚的喜宴上,满桌的胶东特色菜蒸腾着喜气。而最勾我味蕾的,则是那盘胶东水煎包与炉烤火烧。水煎包皮薄馅多,咬开的瞬间,韭菜与虾仁的鲜汁在嘴里爆开,是小时候趴在灶台边等饭的味道;日庄小火烧外皮酥脆、内里松软,色泽焦黄,像朵朵盛开的花儿般可人。嘴里咀嚼品味着,心里立马就想起了母亲当年在锅台旁忙活着烙巧饼的身影。少小离家,半生走南闯北,不知尝过多少珍馐美味,到头来最难忘的,还是故乡饭菜里那缕化不开的熟悉与温情。
最匆匆,也最沉甸甸的,是平度旧店的半日行。车子停在老家门口时,二弟家的弟媳早已迎在门口,一句“回来了”,便把所有的疏离都冲散了。午餐的桌子不大,却挤着满满的家常:鸡蛋拌黄瓜、猪肉炖芸豆、四喜丸子、炸蚕蛹、煮花生、红烧黄花鱼,都是记忆里的滋味。筷子还没放下,脚步已不由自主地走向村后的墓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墓碑在松柏下静静立着。没有刻意酝酿情绪,膝盖一弯跪下,眼泪就砸在了雨后的草地上。我不信鬼神,却还是带领兄弟、弟媳们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心里翻涌的诸多话语,最终只化作一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您们放心,我们后辈一切都好。”
返程的路上,莱芜的方向渐渐清晰,行囊里还装着弟媳特意给买的莱西日庄火烧,鼻尖似乎仍带有连日来喝下的酒香。若不是“亓慧新书发布会及作品研讨会”的墨香在召唤,我真想赖在故乡多住些日子,多闻闻故乡泥土的气息,多听听亲人那暖心的絮语,多与九泉之下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作无语的沟通……
这一路走下来才明白,所谓故乡,从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坐标。它是商河酒坛里酿着的岁月,是莱西饭桌上冒着的热气,是平度墓碑前淌下的热泪,是无论走多远,一回头就能摸到的温暖。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吃过的饭,最终都成了心底最珍贵的念想——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从来都在人情深处。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在济南工作、定居的青岛平度人。中共党员,退休党报新闻工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