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十八载春秋,我与实达共生。从青涩到成熟,我笃信: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今年接手2304班,第一节课就有男孩小声说:“老师,我历史才15分。”我答:“文科不同于理科,每天涨5分,中考便了不得。”一句肯定,成了他的“目标锚点”。第二天,他第一个到班背历史,背完主动检查同伴,错题还能上台讲解。同学们从“咦……”到“哇!”,他眼里有了光。
我校“三标课堂”让目标可感、标准可视、标杆可学。一句鼓励点亮目标,一张量表细化标准,一次示范树立标杆。当学生主动向标准靠拢,成长便自然发生。十八年,我守的不是课表,而是孩子破茧成蝶的那一秒。愿每束“标”之光,都照见孩子更好的自己。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正被点燃的少年
投身实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已有18年。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懵懂,到如今能读懂每双眼睛里闪烁的渴望,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用心去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
故事太多,且容我分享一个最近发生的。今年,我接手了2304班。记得第一节课上,有个孩子沮丧地说:“老师,我历史才考15分。”我微笑着回应:“没关系呀,文科和理科可不一样,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考好。这次考15分,下次争取20分,再下次25分,每天都在进步,多棒啊!等中考的时候,那可不得了!”
从那天起,这个孩子早读时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认真检查背诵,而且背得特别熟练。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去检查其他同学的背诵情况。限时测评改错时,他也能积极地去讲解正确答案。如今,我经常为他喝彩,他做什么都更有劲头了。同学们也从一开始的“咦……”的惊讶,到现在纷纷感叹:“老师,他现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孩子从“历史只能考15分”的自我否定,到如今的努力、认真,还成为了一个大大方方的小老师。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18年的坚守,守的是“以标育人”的初心,等的是每个孩子破茧成蝶的精彩瞬间。
我校一直在“三标课堂”的引领下前行,其起点在于“目标”。而点燃学生目标感的,往往是一句温暖的肯定。当孩子带着对历史学科的畏惧,说出“只能考15分”时,给他一个肯定能考好的鼓励,这绝非简单的言语,而是为他树立了第一个清晰的“目标锚点”——打破“我不行”的自我设限,坚信努力的价值。
在“三标课堂”中,目标从不只是冰冷的分数,更是点燃学生信心的火种。它让迷茫的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让他们明白:只要敢想、肯做,就有无限可能。
制定“标准”更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孩子从“说不行”到“努力学”,背后是对“学好历史”这一标准的逐步认同与践行。每天坚持背诵,是对“知识掌握标准”的坚守;背过之后主动当“小老师”检查他人、讲错题,更是将“学会”升级为“会教”,达到了“三标课堂”中“能力达标”的更高标准。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标准”不是束缚,而是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程度”的指引。当学生主动向标准看齐,成长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用一句鼓励点亮目标,用清晰的“标准”指引方向,用榜样力量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三标”的滋养下,遇见更好的自己。
青力点评
文章以“标”为线,以爱为灯,用“15分男孩”的蝶变串起“设标—达标—馈标”的三标课堂,切口小巧而张力十足。叙事干净,细节生风,从“自我否定”到“小老师”的转身,让理念落地。末段升华,由点到面,由人及己,收束有力。若能再补一句“我”被学生点燃的回照,光便双向,更显教育共生。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