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尕圆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谈的这些,在自己孩子小时候也并未完全做到。因此,这不是什么成功经验,而是基于反思与现实观察所得,希望能对后来的父母有所启发,避免走我曾走过的弯路。
1、少一些责备
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一定时候,也有情绪的波动。这种时候,大多数父母只会责备孩子,很少想到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
记得读《曾国藩家书》、小说《曾国藩》及《曾国藩传》,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第一完人”当年考了七次,才中了个小秀才。曾国藩自己说,次次落榜,父亲从来没有责骂过他,始终循循善诱。正是这份包容,塑造了他日后面对困境与不公时依然泰然自若的品格。
对孩子来说,高分贝的斥责,入不了孩子的心,解决不了问题。相反,降低分贝,保持安静与平和,才能平抚孩子的内心。孩子在外面有点委屈,回到家里希望听到父母的安抚,斥责相当于给孩子心灵雪上加霜。
童年里被父母厚爱过的孩子——厚爱和宠爱有本质区别,厚爱是来自内心的、有节制、顺应孩子心理的;宠爱,则是一味任孩子所好而欠考虑后果的——他们的生命底色往往是明亮而温暖的,内心充满底气与坚韧。被温柔对待的孩子,内心更加丰盈,未来的路也能走得更远、更稳。正如冰心所说:“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所有的烦闷、忧愁都会在这里融化、消失。”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只讲道理的地方——更何况,很多父母讲的“道理”,孩子未必能听懂。家,应该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完美做到,但这不应成为我们把焦虑和抱怨传递给孩子的理由。
2、让书陪伴孩子
记不得是谁说过:对于孩子成长,家庭最好的滋养莫过于在书香中安静地玩耍,时不时能看到家人充满爱意的鼓励话语和笑容。虽然孩子并不懂这些,但她需要这些。
我成天和书为伴,除了爱读之外,也是给一伊一个示范。我相信,这一点已经影响到孩子。一伊爱听故事是个很好的习惯,不要以为没用。自小,一伊就很羡慕大人拿起厚厚的书安静地读,她模仿,居然能捧着大厚书看好几分钟,这让我既惊讶又欣慰。
因此,希望多引导孩子阅读,这是成本最低且最值得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做的事情。现在有些家长拒绝电子产品,我反对!电子产品不能拒绝,但要少,少到尽可能。因为孩子控制力差,容易沉溺,再说,对视力发育有害。
读过《苏轼传》,苏轼他爹苏洵培养孩子对书的好奇心,办法很独特:每当苏轼苏辙两兄弟玩耍时,苏洵就会有意躲到角落里去读书,只要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不让孩子们看到,故意制造一种神秘感。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苏轼和苏辙当然也有。于是他俩会趁父亲不在时,把书找出来认真地翻看,虽然看不懂,但对书的神秘感和浓厚兴趣就这样养成了。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只有大哥算是读书人。他在墙面上挖个方洞,架几层木板,自制的小书架上就有二三十本书。大哥也多次交代过,不要动他的书。越是这样,我便越是感到神秘,总是趁他不在时去翻那些书,兴趣大概就是这样养成的。我不知道大哥是不是跟苏洵学的。
纵观千年历史,一家能出三才子,少之又少,大概并不是“三苏”父子是超人吧。苏洵以身作则,让两个儿子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习惯。因此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参加多少培训班,而在于教会孩子读书——这观念无论任何时代也不会过时。记得白岩松有一次在采访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说平时确实没有时间管教儿子,他所能做的,就是把书放在家中大大小小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
我一直认为:文科素养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中学阶段或许不明显,但进入大学乃至更高阶段,文科底蕴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孩子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智力发展与社会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阅读量大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脑中储备的知识能帮助他们理性分析、从容应对。那些读过的书、沉淀的文字,终将成为他们心中的指南,指引前行的方向。
3、理解孩子,好好说话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喧闹的世界,人的心灵得不到半刻安静。安静的氛围能够给人温暖,能够让人深度沉思,从而收拾心情、平复疲惫、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充实。孩子也是如此,在教育孩子时(哪怕是批评时),用低声调诉说,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声音越大,彼此的隔阂也越大,孩子的心也就被推得越远。
比如幼儿园里组织的一些活动,当然重要,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可以,顺其自然。现在的情况是:幼儿园老师懒得用心思,从网上粘贴一段满是专业词汇的要求(我怀疑连他自己读起来都拗口难成话句),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就让孩子背诵,这样的任务不完成也罢!
要说服孩子,必须用孩子语言,能把大道理变成孩子能听懂的话,这是一种能力,任何大人只要认可这一点,有没有多少知识,基本上都能做到。最关键的在于有爱心、有耐心、知道对象不是大人,而是孩子——现实是,没有几个父母承认这一点。父母为孩子付出最多,这是天理。但同样是父母最易扎孩子的心。想一想,无论你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对于一个心智尚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当她遇到困难、受到委屈的时候,你的斥责就如同刀一样挥向孩子。现在的孩子聪明、晓事早,这时候,不知道孩子会不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她一定会记住父母此时的怒吼与愤怒。
4、遇事从容,不慌
这不光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凡事皆通。想必大家知道“焦虑传导倒挂”这个心理学概念吧。人与人之间,大多数埋怨、仇恨,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判。比如领导与同事关系,比如工作中遇到困难,由于各人所掌握的信息不等,每个人都有未知因素,就会在同事中产生各种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会传导给领导,领导的作用是作为下属的“容器”来承接这些焦虑,并通过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去包容和化解不同下属的不同焦虑。如果领导和下属一样也焦虑起来,这种焦虑就会不断放大并最终导致祸患。
父母与孩子间也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非但没有担起包容和化解孩子焦虑的角色,恰恰相反——父母在不断地制造各种焦虑,比如给孩子不停地报辅导班、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并宣扬如果你不怎么样,将来就会怎么样;还比如一直考前三名的孩子偶然考第四就挨打,一直不及格的孩子考及格就得奖之类。这种做法,使孩子反过来成了父母焦虑的承接者,焦虑传导倒挂了,孩子的心灵中,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了。
每个家长关心孩子、提醒安全并没有错,但现在各类媒体上乱七八糟的视频、文章多如牛毛且真假难辨。家长在提醒孩子时,不加分析,甚至添油加醋,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向孩子传达着着急与焦虑,而孩子是一个无奈的“承接者”。现在的孩子因压力太大而抑郁,多数是这样形成的。
5、散养孩子
羊有散养一说,鸡有跑山鸡。父母是家庭的灵魂,父母快乐则全家快乐,父母焦虑则全家焦虑。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框框,孩子成长这件事,就像养鱼养花一样,操心过度,适得其反。有苗不愁长,引导是必要的,但还是让孩子自己长大。父母从容一些,孩子就会自信一些。
曾看到过英国“曼彻斯特调查报告”,长期调查研究证明: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会与学校两方面教育的总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像一粒种子,家庭就是土地,而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分秒也离它不开,这也是“家风”为什么重要的原因吧。
6、折断孩子翅膀的,不是孩子
那天带着小孙女一起去草堂书院,她在那里读书近两小时。这里有不少儿童读物,小孙女爱读的,除了《米小圈》就是《父与子》,在家也是以这两样为主。我也在这里乱翻书。见有周开金著《乡村班主任》(四川大学2019年6月版),翻看序言及后记——这是我拿到一本书最先做的事——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在想,那时的我,给了多少学生一颗真心?在教育上莫让真心蒙尘;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换。孩子不是摇钱树。教育一旦商业化或功利化,受伤的是孩子稚嫩的翅膀。”这话每一个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但教育的商业化、功利化却愈演愈烈。这话从一个乡村教师的书中说出,所揭示和表明的,不仅仅是担心。教育体制如何、学校如何、老师如何,作为家长改变不了,唯一可以变化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为了孩子,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爱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