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庆华
悬壶化境:林公传奇
南宋淳祐,闽东大地被瘟疫的阴霾紧紧笼罩。村舍紧闭如铁匣,哀号声似鬼魅在街巷游荡,恐惧如藤蔓般缠紧每一颗心。
就在这一片黑暗中,一位老者——林公,身着粗布葛衣,脚蹬旧麻芒鞋,手持一杆枯竹杖,如一道划破浓夜的光,毅然踏上救苍生之路。他目光如炬,将曾紧握手中防身或狩猎的剑弓轻轻放下。如今,他要拿起另一种“武器”,向瘟魔宣战。
听闻悬崖之上生长着驱瘟灵草,林公毫不犹豫地朝着那陡峭之地进发。一路上,荆棘如利刃般划破衣衫,露水浸透裤脚,他却浑然不觉。芒鞋踏碎晨露,他攀爬在悬崖峭壁间,每一步都踩在生死边缘,也踏在希望之上。终于,在那绝壁之上,他寻得了那抹金色的灵光——驱瘟灵草,它似是上天在黑暗中洒下的一丝希望。
然而,寻得灵草只是开端。林公回到那简陋的居所,在药炉前开始了艰苦的钻研。他亲自尝试百草,那百草的滋味,有苦有涩更有剧毒。他深知,这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为确定一味草药的剂量,他竟一饮而尽,刹那间,剧痛如汹涌的波涛在腹中翻腾,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冷汗如雨下。但他紧咬牙关,强忍着剧痛,以舌尖辨性、以寸脉定度,仔细感受着草药在体内的每一丝反应。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他终于精准掌握了每味草药的功效、毒性以及正确用法和剂量。
经过日夜的煎熬与努力,林公成功研制出琥珀色的“驱瘟饮”。那药剂散发着希望的清香,仿佛凝聚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期望。他背起药篓,装着精心熬制的“驱瘟饮”,毅然深入病区。
病区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林公不顾患者身上的污秽与病菌,把脉观色察情,亲自为他们熬药、喂药。每一次看到患者在服药后病情稍有好转,他那满是疲惫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不仅用药物拯救患者的身体,还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抚慰他们的心灵。
林公深知,康养之道,不仅在药,更在生活方式与心态。他常常教导患者:“平心自然无烦恼,暑往寒来福万种。外在的境遇并非吉凶之源,保持平心静气,方能福气自积。”他建议人们多饮老白茶,以涤荡心火;用煴酒温通经络,驱散寒湿。他说:“酒为药长,玉液融春,通行百脉。适量饮用,可调理气血,缓解劳损。”
有一位患者,被瘟疫折磨得失去了生的希望,整日唉声叹气。林公坐在他的病床前,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如四季,有寒冬亦有暖春。这场瘟疫只是暂时的磨难,只要心怀希望,积极调养,定能战胜它。”在林公的鼓励下,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康复。
岁月流转,林公的身影穿梭在山林与病区之间,他的“驱瘟饮”和养生理念如春风化雨,拯救了无数生命,控制了瘟疫的蔓延。人们视他为菩萨转世,是生命的守护神。
但林公并未因赞誉而停下脚步。他深知,康养不仅是治病,更是为了让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让人们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他四处讲学,将康养智慧传承,希望构建一个人人健康、天下太平的共同体。
八百年时光匆匆,林公的形象却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他的康养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那位放下剑弓、背着药篮的林公,心怀菩萨,用他的勇气、智慧与仁爱,书写着悬壶济世的传奇,激励着我们追求健康、和谐与美好的生活。
他把药葫芦往肩上一挎,转身又入山风里。
一曰药以扶正,茶以清心,酒以通脉;
二曰平心处世,体正立身;
三曰以仁为灯,照见众生,皆我星辰。
从此闽东记住了这位背药篮的老人——林公。
【作者简介】
汤庆华

汤庆华,福建省周宁县人。曾任教于宁德师范附小、狮城、咸村中心小学,爱好文学,在省刊县刊发表过多篇作品。退休后多篇文学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