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忆中的抚顺老站前(散文)
文/晚秋 诵/蒲庆霞
从我八岁记事起,抚顺老火车站和东西四路的繁华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是我思想启蒙的窗口,走下火车,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归山乡,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老火车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那么的高大,那么有气派。还记得有一幅红军长征过雪山的壁画,更显得恢宏大气,幼小心灵的我,深为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最早的时候,上车是在候车室内排队等候,临开车十几分钟前,北面的大门打开,旅客剪票上车,后来改成在外面剪票了。
站前的东西四路,当时要算抚顺最繁华的地方了。两旁店铺林立,牌匾醒目,很养眼。
随父亲来市里,总会领略到一个个饮食窗口,大来饭店、康乐大酒楼、天津包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馄饨烧饼,这些美食,把我胃口吊得满满的。
记得1961年秋天,爸爸领我和哥哥到大来饭店下了一次高级馆子,点了四个好菜,有一盘松鼠鱼,还有一盘红焖肘子,还有两个菜忘了叫什么名了,主食是花卷,一共花了十六元钱。现在花十六元不算什么,但那时候可是个天文数字,平常工人也就挣四五拾元的工资,哪舍得花这么大价钱吃顿饭,爸爸当时是一名老中医,工资相对高些,但也是破天荒的咬牙吃了这顿大餐,真解馋呀!那天爸爸独自喝了二两酒,喜庆的脸上扬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常爸爸带我到市里办事,中午都是吃一些小吃了事。我最爱吃的是西四路道北的那家李连贵熏肉大饼,我和爸爸,两小盘熏肉、两盘葱酱、二碗绿豆粥,四张油饼,花钱不多,吃的实实惠惠的。以至后来的岁月里,我始终对李连贵熏肉大饼情有独衷,就是现在到市里办事,也是总想着去吃一顿,但现在的熏肉和油饼总吃不出过去的那种味道了。
跟哥哥来市里,就会打开一个个文化窗口,新华书店,亚卅照相馆、人民电影院、曲艺厅,让人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 。哥哥大我六岁,什么事都宠着我,非常有大样。
看电影最多的要算人民电影院了,实在买不到票,才转到曲艺厅䃼个漏。“今天我休息”“野火春风斗古城”“哥俩好”“冰山上的来客”等不少好影片都是在人民电影院看的。有一次还看了一部香港影片“小月亮”,学生青春校园生活,很新颍。别说,那次到曲艺厅䃼漏,竟捡了个大便宜,看了一场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每人发一付特制的眼镜,电影开演后,那汽车、火车扑面而来,惊得观众不时的躲闪身子,人和物仿佛就在你脸前晃动,神奇的很。那紧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那时,有一个小小的情节在我脑海里记忆尤新,电影院附近,总有几个租看“小人书”的摊位在忙录着,不少看电影的人,因本场电影还没换场开演,临时租两本小人书看看,即打发了时间,又增加了兴趣,很是让人喜欢,我和哥哥也时常租两本小人书看。
哥哥领我最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哥哥是个书迷,去久了,书店的服务员都认识他了,总会热情的向他介绍一些新书。记得哥哥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给我买了本“古诗选读”,浅显易懂,我很是喜欢,现在,还在我的书櫃里保存着。后来又给我买了本侦探小说“一具无名尸体的秘密”,更引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领我上新华书店,店员向他介绍了一本碧野写的散文集“情满青山”,哥哥翻看了一下,立即给我买了下来。那真是一本好书呀!字字珠玑,情深意切。令我爱不释手。所有这些,都为我今后热爱文学,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六年级毕业,我竟自己领几名同学到东四路亚洲照柑馆拍的毕业照,虽然很紧张,但很骄傲。因为办了一件大人做的事。
改革开放后,通过城市建设改造,抚顺老站前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有观赏价值,更加人性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缅怀家乡的过去·,虽然是城市:也宛如缕缕乡愁。萦绕在脑海里,温暖着我的心,展望将来,亦是一个幸福的梦,激励着我的情。
简历:实名:李彦刚,笔名:晚秋,男,辽宁省抚顺市经济开发区⼤南乡医院,防疫医⽣生,75岁,退休。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
蒲庆霞,四川省朗诵艺术促进会会员,成都市知见诗社主播,成都蜀人吟叹诗社会员。参与演出节目《红色乳娘》获得成都市高新区朗诵大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