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张忠信
婚姻,是人类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两个独立个体基于爱情与责任的生命联结,其本质在于情感共鸣、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而非物质交换的工具或家族利益的附庸。在婚姻从萌芽到稳固的过程中,双方父母作为家庭关系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厘清婚姻本质、明晰父母权责,既是对传统家庭美德的传承,更是构建和谐婚姻关系、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现实要求。
婚姻的本质,是情感与责任的统一,是个体与伴侣的“共生共荣”。从社会学视角看,婚姻并非简单的“搭伙过日子”,而是男女双方在法律框架与道德约束下,建立起的长期情感共同体与生活共同体。其核心在于“情”——以爱情为起点,以亲情为沉淀,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保持心灵契合;其关键在于“责”——对伴侣负责,尊重彼此的个性与需求,共同抵御生活风险;对家庭负责,携手培育子女、赡养老人,营造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偏离这一本质,将婚姻异化为“彩礼攀比”“门当户对”的交易,或过度干涉子女婚后生活,只会让婚姻失去温度,沦为矛盾滋生的温床。现实中,部分婚姻因双方父母过度强调物质条件而夭折,或因父母越界干预而破裂,正是对婚姻本质的背离,值得警惕与反思。
双方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体现在“引导而非主导”“支持而非索取”“包容而非挑剔”的边界坚守中。父母作为子女人生的“引路人”,其权责贯穿婚姻前后,却需始终把握“度”的平衡。
婚前,父母的首要责任是树立正确婚恋观导向。一方面,应引导子女理解婚姻的本质是情感与责任,而非物质堆砌,帮助子女理性看待彩礼、婚房等现实问题,避免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子女,不搞“漫天要价”的彩礼绑架,不做“门庭不符”的偏见评判;另一方面,需尊重子女的择偶自主权,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供参考意见,而非以“为你好”的名义干涉子女选择,让子女在自主判断中建立对婚姻的敬畏与期待。
婚后,父母的核心义务是提供支持与边界尊重。在生活上,可在子女需要时给予适度帮扶,如协助照顾孙辈、分担家庭琐事,但需避免“大包大揽”式干预,不随意闯入子女的小家庭生活,不擅自决定子女的家庭事务;在情感上,应成为子女婚姻的“润滑剂”而非“矛盾源”,当子女夫妻产生分歧时,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调解,多换位思考、少偏袒护短,不刻意制造婆媳、翁婿间的对立;在责任传递上,需以身作则传承家庭美德,引导子女理解“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让家庭伦理在代际传承中延续。
然而,现实中部分父母存在权责认知偏差:或婚前过度索取彩礼,将其视为“养女回报”;或婚后频繁插手子女生活,对儿媳、女婿百般挑剔;或在养老问题上只讲权利、不谈义务。这些行为不仅违背父母权责的本质,更会加剧家庭矛盾,侵蚀婚姻的稳定性。纠正此类偏差,既需要父母自身提升认知,明晰“爱子女”与“管子女”的边界;也需要社会加强引导,通过家庭美德宣传、社区调解服务等,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权责观念。
婚姻的长久,离不开对本质的坚守;家庭的幸福,离不开父母的理性参与。当婚姻回归“情感为核、责任为基”的本质,当父母恪守“引导支持、尊重边界”的权责,婚姻才能成为滋养幸福的土壤,家庭才能成为社会和谐的坚实细胞。这既是对每一个家庭的期许,更是对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