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弘(卫红春)// “石头记”与“红楼梦”
“石头记”与“红楼梦”本是一部书不同的名字。前面我们曾在“《红楼梦》有哪些版本?”一文中提到《红楼梦》有脂评本和程高本两大类,其中程高本又分为程甲本和程乙本,两本分别在1791年和1792年刊印,书名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从1792年以后到1927年胡适发现甲戌本期间,在社会上真正流行的《红楼梦》版本,就是以程乙本为代表的程高刻印本系统的各种翻刻本。带有脂批的早期抄本虽然存在,但都深藏于藏家手中,不为主流读者和学者所知。到上世纪,最早被人们发现抄本的是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出版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即戚序本),但由于它的石印底本已屡经嬗变,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目,故未引起学术界普遍注意。[1]第11页。真正发现脂评本,并被学术界普遍重视的是1927年胡适发现的甲戌本,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隔5年之后,又发现庚辰本,以后又发现其他脂评本[1]。
社会上出现和流行的这些不同版本的名字有:程高本的《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戚序本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甲戌本、庚辰本、乙卯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的《石头记》,舒序本的《红楼梦》,梦稿本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在这些书名中要么单独以“石头记”或者“红楼梦”命名,要么书名中含有这两个其中之一。
在甲戌本的凡例开首有文:《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也。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关于甲戌本《凡例》的作者问题,学术界存在长期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凡例》并非曹雪芹本人所写,而是由脂砚斋或其他整理者添加,所以凡例不能证明《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他的作品给于的名字。根据现存抄本和文献记载,《石头记》是其最初确定的书名。“红楼梦”作为书名广泛流传,实因程伟元、高鹗刊印120回本时以此为定名,但此名在曹雪芹生前已出现(见于脂评:“红楼梦,旨义也”),只是未被作者用作主标题。其他异名如《情僧录》《风月宝鉴》等,仅在小说的虚构语境中被提及,并非实际使用名。
。普遍认为,曹雪芹本人为这部书稿定下的名字是《石头记》。这个书名直接来源于小说第一回的顽石神话。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顽石未用,此石自经锻炼,灵性已通,因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来到青埂峰下听一僧一道讲红尘中的乐事,于是凡心已炽,想去经历一番,被二仙带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最后回归青埂峰下,并将自己的经历刻在石头上,故曰《石头记》。“红楼梦”这个名字并非后人的凭空创造,它同样来源于书内。它特指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警幻仙姑让十二个舞女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这组曲子预言了贾府主要女性角色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是全书的总纲。
《石头记》与《红楼梦》:一书双名的前世今生
赵長民(旭日东升)
《石头记》与《红楼梦》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虽名不同,却血脉相连。这对“文学双胞胎”的诞生,可追溯到不同的历史时空。
《石头记》作为这部巨著的乳名,诞生于曹雪芹笔下,直接源自第一回“无材补天”的顽石神话。而《红楼梦》之名,虽在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已现踪影,但其真正成为书名的“高光时刻”,要等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刊印120回本之时。从此,《红楼梦》这个名字便如春风拂过原野,在读者间遍地开花。
这对“双胞胎”虽同出一脉,却各有特色。《石头记》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保持着原生态的质朴,紧扣石头的视角讲述红尘往事;而《红楼梦》则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更注重展现贾府兴衰与闺阁女儿的命运沉浮。甲戌本凡例中写道:“《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恰如给这对兄弟做了最妙的注解——名虽异,魂相同。
这场“一名之变”的文学趣谈,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研讨价值。正如脂砚斋所言:“红楼梦,旨义也”,两个书名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内涵。《石头记》强调叙事视角与个体经历,而《红楼梦》则凸显命运主题与家族兴衰。学者们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如同侦探破案般追寻着曹雪芹的创作心路,让这部千古奇书在名与实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青埂峰下的顽石到太虚幻境的仙曲,从《石头记》到《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正如其书中的通灵宝玉,在不同的名字下,始终闪耀着同样的文学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