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羊汤那样纯白做人——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海龙
文/张紫轩
刹违规吃喝风铁令一出,不少酒店门前冷落鞍马稀,生意大不如前。而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纯羊汤馆却"风景这边独好",刚近晌午,顾客已三三两两接踵而至,大厅二十多张桌子眼看就要坐满。年近知天命的掌柜张海龙,中等个头,大眼睛里透着实在,脸上总挂着笑意:"来这儿的大多是咱老百姓,做大众生意就得心里装着大众,才能赢得大众呀!"
这份"赢得大众"的底气,藏在张家四代人的坚守里。海龙的爷爷张殿忠打小吃"血盆饭",跟街坊屠户学剥羊,仅凭羊叫就能判断其年岁与精神头,民国初年便在豫皖交界、商贾云集的千年古镇临涣支起了羊汤大锅。
淮海战役时,文昌宫成了总前委指挥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首长在此统筹战局。一天中午,两位操四川口音的首长进店喝汤,事后连连夸赞鲜美,二十天后战役奏凯,张老汉才知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位统帅。这个故事,海龙听爷爷和父亲讲了无数遍,但更刻在他心里的,是1996年3月18日父亲张建华交给他羊汤馆时的教诲:"要想生意长久,人心不能有杂念,得像羊汤一样纯白做人......"
这份叮嘱化作了张海龙手中的"规矩"。他严守两代人传下的厨艺初心:必须选用本地岁把两岁的散养山羊,当天宰杀当天用;按精准比例加水加骨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两个半小时,中途绝不加生水,还要不停搅动撇去血沫;熬煮时不加任何调味料,煮好后再"除上去下"——撇浮油、倒骨渣,只留中间层纯汤。这般匠心熬出的汤,洁白如乳,鲜而不膻,配上农家手工红芋粉皮,成了临涣人最念想的味道。
上世纪末,见张家羊汤生意红火,镇上一下子冒出十多家羊汤馆。有人为挣"快钱"偷工减料:用千里之外的冷冻羊肉,加羊肉精调味,甚至掺猪肉冒充羊肉。乱象之下,百年招牌蒙尘,张家羊汤馆生意也一落千丈。张海龙心灰意冷,取下招牌改卖摩托车。可几位喝了三五十年的老主顾不答应了:"这牌子是你张家三代创下的,更是咱临涣老少爷们的,你丢了俺心疼!"父辈们也红着眼劝:"这牌子体现的是临涣人的纯正,哪能说丢就丢!"这些话像明灯照亮了他,第二年春,"临涣羊汤馆"的牌子又重新挂了起来。
重开的羊汤馆,规矩更严了。有回,刚进店的小徒弟玩手机忘了搅锅,锅底烧煳,羊汤变味。张海龙当即吩咐倒掉,伙计们心疼这几百块的损失,劝他"凑活卖",他却脸沉似水:"三代人守的就是不变味的老汤,凑合就不是咱的纯羊汤了!"一锅汤倒进污水沟,大伙看见了他守信誉的决心。还有次,出差在外的他接到老主顾电话,说汤味不对。一查才知,是涡阳朋友送来的绵羊混进了后厨——张家历来只用本地山羊。他立刻下令停用剩余羊肉,还召集三个店的员工自我检讨,立下"非临涣山羊不用"的铁规。
这份纯粹,让张家羊汤香飘更远。徐州、萧县举办伏羊节时,不少人专程赶来品鉴;在镇政府支持下,临涣羊汤成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汤馆也拿下"安徽老字号""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等一串荣誉,张海龙更成了省非遗传承人,还被推选为村党小组组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张海龙总说自己做得还不够。羊汤馆门口的街道因分次修建,接茬处有落差,雨天积水溅人,而不远处的文昌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还有中小学在附近。他自掏腰包,以每车260元的价格买渣土垫平路面,直到2023年镇政府统一整修才歇手。2024年岁末,临近元旦,被村民称为"东方明珠"的古镇灯塔突然熄灭,他顶着刺骨寒风买来器材,请电工抢修,让灯塔在新年前夕重放光明。
如今,张海龙已收徒十多人,把技艺传到了濉溪县城、青岛、上海等地。一锅纯白的羊汤,四代人的坚守,不仅熬出了百年风味,更熬出了"纯白做人"的本色——这或许就是老字号真正的传承密码。
供稿/王明东
审核/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