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本是阖家团圆的温馨节日。然而,“秋”这个字,自古以来便与“悲凉”紧密相连。“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循环,仿佛是中秋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那些远离家乡、求学在外的学子,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在家中日夜操劳的母亲,思念着远方的游子,往昔的回忆也涌上心头;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离散在各地的家人们,内心渴望着团圆,祈求着生活顺遂。此时,夜空中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宛如一个巨大的圆盘,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的思念与寄托,让那些有着相同情思的人共同仰望。
所以,在这个月圆之夜,我想要探寻一番中秋之美。
中秋之美,美在那份闲适的心境,恰似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言“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篇作品本是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时,感怀友情的佳作,但用在中秋的美景意境中,却也有着别样的韵味。中秋之情,贵在有一份闲适的心情。这两个人,或许是沉浸在热恋中的情侣,或许是相互思念的母子,又或许是共患难的兄弟。每逢佳节,他们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心中所念之人,心中虽有一丝悲伤,但更多的是相聚的喜悦,这份喜悦甚至超过了那一丝哀伤。这便是中秋之美的第一层意境。
中秋之美,美在豁达的祝愿,正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深情。这首词同样是苏轼所作,当时他正值中秋,思念着自己的弟弟苏辙。而词的点睛之笔就在最后这几句,苏轼已经超越了个人与弟弟之间的小情感,将自己的人生遭遇放到更宏观的层面去审视。他发出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古之难全”的感慨,进而将这种感慨升华,衷心地祝愿所有人都能健康长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他从自身的小天地中走出来,把目光投向了全人类,希望中秋能成为人们团圆美好的象征,与天下人一同分享这份美好。这便是中秋之美的第二层意境。
中秋之美,美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像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展现的豪情。这首诗本是刘禹锡借诗来抒发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而中秋,恰恰成为了人类这种美好情感的无声实践。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在自然的流转中,他们选择了中秋作为团圆的节日。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伟大的实践。
每一个节日,都是艺术与历史的结晶,而中秋节,正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体现。勤劳的人民选择在看似悲寂的秋天,将团圆节的意义赋予其中,这代表着他们在与自然抗争、努力生活的过程中,追求自身美好愿望的伟大行动。此时的人民,不再仅仅为秋风萧瑟而悲伤,他们也会为丰收的喜悦而欢呼,用自己的双手在悲寂的季节里创造出勃勃生机。这便是中秋之美的第三层意境。
愿岁月静好,百事顺遂;愿历经红尘,你我依然能保持初心,如少年般纯真。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背后默默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感谢所有为国家的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感谢那些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始终是最可爱的人。一岁一中秋,岁岁中秋,愿这世界上,月圆人也圆。
作者简介
李进堂,笔名云山,网名云山居士。定西市安定区人,喜欢新闻、文学,从事过教师,《西部商报》定西站记者等工作,函授西北新闻刋授学院。曾经是甘电台、甘农报等报刊的特约通讯员。在《陇苗》、《黄土地》、《百花园》等刋物和一些报纸的副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民间故事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