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大刊风范•《兴隆河》
冯复加
在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纸质刊物已经很少了,特别是文学刊物。一般情况是,省作协基本都有,部分地市也有,县一级极少极少,至如乡镇办刋,我尚未见过。
我今天收到湖北省潜江市高碑镇党委、镇政府主办的文学刊物《兴隆河》,使我开了眼界。

这是一份半年刊,已出到第六期,封面印着“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该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排正规,印制精美,颇有大刊风范。
刊物开设了本刋特稿,大碑小说,坝上漫笔,运河流殇,八面来风等十几个栏目,刊发小说,散文,诗歌,摄影美术作品,反映当地欣欣向荣的火热生活,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该刊主编是曾当过铁道兵的鲍邦协战友,为办好刊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当地铁道兵战友多,为给这些老战友提供精神慰藉,他选刊了我的《苍山碧水长相忆》。
一个乡镇能办文学刊物,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我相信,这对鼓舞当地人民的斗志,培育当地文艺创作骨干,提升当地的文化素养,一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鲍邦协战友,在当地镇党委、镇政府支持下,办起一个文学刊物,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这说明三点:
一是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需要这种刊物。
二是当地党委、政府,对精神文化建设很重视。
三是鲍邦协战友继承发扬了铁道兵乐于奉献,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向当地镇党委、镇政府和邦协战友致敬!

作者冯复加,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铁道兵《志在四方》主编。

《兴隆河》2025秋冬卷卷首语
文/鲍邦协
当我们与文学邂逅,世界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看到夕阳下的飞鸟,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瞬间映入眼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夜深人静,乡愁入怀,脑海中会浮现“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朝阳下,一池荷花,满目娇艳,绝色美景引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吟诵。久盼所爱之人不至,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替代了叹息连连。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形容命运多舛,再用“命运纵有漩涡,人生终会有芬芳”来一番自我安慰。
文学在日常经验之上寻求超越。文学不仅在语言上给人以美感,还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和享受,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高石碑引以为傲的“生态名镇、人文古镇、旅游新镇、绿色强镇”名片,在《兴隆河》的映照下,折射出璀璨的文学光芒。镇党委杜书记在记者访谈中,以汉江的胸怀、大坝的眼眸、水杉的柔情,诠释了全镇人民落实市委“千亿突破,百强进位”奋斗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它如同一支跳动智慧与诗意的火苗,点燃了全镇人民在小康路上奋力奔跑的壮志雄心。本期特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血沃中华二题》《威风凛凛的“杨家酱”》等篇什同本刊连载长篇小说《燃烧吧,长垴渊》遥相呼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今年展示国威军威的93大阅兵增加一份雄壮与铿锵。小说《意外》和《路在脚下》,在潜江成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被中央巡视组安排巡视的唯一县级市、且有4任市委书记前腐后继落马的背景下面世,更显反腐民意,其社会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潜江是铁道兵辈出的英雄城市。从抗美援朝到1984年兵改工,潜江有数千名有志青年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如今健在的这些人虽“廉颇老矣”,但对隐没于祖国绿水青山40多年的铁道兵一往情深。老铁道兵战士、中央宣传部培训中心原副主任冯复加老师的散文名篇《苍山碧海长相忆》,艺术地还原当年的峥嵘岁月,用诗意般的叙事,慰藉一颗颗老铁道兵怀旧之心。
诗歌园地里,作者们像辛勤的蜜蜂,忙碌在生活的百花丛中,用甜蜜回馈生活感恩现实。《灰台写意》《蓝雪花》《怀念红尘过客》《乡愁》《四月的育才路》等篇目,在常见意象中,吟咏出生动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萍聚的诗,远离晦涩艰深,凸显下里巴人的百姓诗风,为高石碑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宋代名家吟》作者用景仰的笔触,向读者介绍319年的大宋王朝文学舞台上最闪亮的十位名家,从小桥流水到大江东去,从心忧天下到挑灯看剑,或婉约或豪放,引领人们领略悠悠宋词的无穷魅力。通过《小荷才露》,我们似乎看到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和秉笔凝思的神情,他们不仅是《兴隆河》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
小荷才露,我们似乎听见了拔节的声音。
《兴隆河》未来可期。

作者鲍邦协,湖北省潜江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原铁道兵第四十四团政治处干事。1983年7月调潜江人武部。1986年2月转业在潜江市财政局工作至退休。
责编: 槛外人 2025-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