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一日:古韵与未来的交织
李伟华
10日8日,从杭州启程飞赴大阪。入住一家颇具风情的小酒店。就到附近走走。
步行约一公里,大滨公园映入眼帘。园内绿树成荫,悠然漫步间,见周围有武馆、相扑馆、篮球场等。见几个小朋友独自背着书包走在路上。
离开公园,我与同伴走进一家便利店看看。不过,我更向往导游说的小酒屋的惬意,于是到附近小弄中去寻找。从大街进入小街不到一百米,一看小酒屋一个接着一个。选了一家进去,屋内灯光柔和,我与儿子点上一杯冰啤酒,再配上滋滋冒油的烧烤与香气扑鼻的炒面,浅酌慢饮,味蕾沉浸在极致的享受中。
酒足饭饱,时间尚充裕,我们漫步于小街弄。看看日本的小街风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之后我们又逛了逛超市、书店,感受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多元。
后面几天我们向北而行,奈良、京都、富士山、镰仓、东京一路游走。
10月13日上午从日本岐阜县再回到大阪市区,参观大阪当之无愧的形象标志——大阪城公园。
当大阪城公园那宏伟的身影渐渐映入眼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承载着400多年岁月沧桑的城堡,其故事要追溯到公元1583年,日本古代著名将军丰臣秀吉在石山本愿寺遗址上开始初建大阪城,自此,它便在大阪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成为日本三大城堡之一,见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大阪城的城墙高大而坚固,虽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却依旧保持着往昔的威严。城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精巧与大气,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沿着石板路漫步,抚摸着古老的墙壁,仿佛能听到当年士兵们的脚步声和战马的嘶鸣声。
大阪城天守阁是大阪城的核心建筑,始建于1583年丰臣秀吉时期,现为1931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历史博物馆,展示丰臣秀吉及战国时代文物,并作为观景台使用,是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地标。
而大阪城公园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还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在天守阁以南100米的地方,人们埋下了两个时空胶囊。这两个时空胶囊作为20世纪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作品,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它们被设定于5000年后打开,这一奇妙的安排,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不禁对5000年后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期待。
我们来到心斋桥商业街区。这里热闹非凡又独具韵味。这里以带有拱廊设施的心斋桥筋商店街为核心蓬勃发展,各类商店星罗棋布。大型百货店气势恢宏,商品琳琅满目,尽显时尚与奢华;百年老铺则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心血;面向平民的小店铺也毫不逊色,以亲民的价格和独特的商品吸引着众多顾客,让人逛得乐此不疲。
漫步在石板铺就的人行道上,英国风格的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成排的砖造建筑物格调高雅,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难怪这一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欧洲村”。
街道上,各国行人穿梭其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他们,带着各自的期待与好奇,在这里汇聚。他们的欢声笑语,为街区增添了别样的活力。
而街区中的小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静静流淌。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两旁的建筑和热闹的人群。沿河的店铺飘出阵阵美食的香气,章鱼烧、大阪烧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踏入一家古色古香的茶室。只见身着传统和服的茶艺师,以优雅而精准的动作开启一场抹茶道的表演。她先轻轻温热茶碗,那细腻的手法仿佛在抚摸着岁月的痕迹。接着,将一小勺抹茶粉小心翼翼地投入碗中,如同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随后,注入适量的热水,再用茶筅以特定的节奏和力度快速搅拌,茶汤在碗中渐渐泛起细腻的泡沫,宛如春日里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
轻抿一口这精心点制的抹茶,浓郁醇厚的茶香瞬间在舌尖散开,初尝时的微微苦涩,转瞬便化为悠长的回甘,仿佛在诉说着日本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
而当我们追溯抹茶的历史,会发现它与中国的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杭州,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镇,在抹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隋唐时期,抹茶的雏形就在中国出现,人们将春天的茶叶蒸青后制成茶饼保存,饮用时再碾成粉末。南宋时期,杭州西北的径山寺位列“五山十刹”之首,这里独创的“径山末茶宴”成为待客的最高茶礼。
公元1267年,日本和尚南浦绍明在径山寺修佛习茶,他将径山寺的石磨碾茶工艺、点茶技艺以及精美的茶器带回日本。这些来自杭州的茶文化精髓,在日本生根发芽,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独具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可以说,杭州是抹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驿站,它见证了抹茶从中国走向世界,并在不同土地上绽放出独特光彩的历程。
傍晚6点,我们从关西国际机场起飞回杭州,结束6天的东瀛之行。
2025.10.13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1985年开始从教从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文章在20多个报刊发表,网络发文上千篇。在浙江大学等大中小学、图书馆讲学近百场。央视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访谈。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书画展播。书画作品在蒙古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人民日报、CCTV、美国时代周刊英文网等众多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