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风撕碎蝉鸣时
你抖落满身青涩的迟疑——
那是生命轮回里
未及言说的羁绊
从春阳里舒展成嫩绿的感动
在夏雨里酿成半透明的叹息
如雨珠折射的光斑,细碎又清晰
当秋风漫过、秋雨淋沥
每片叶的脉络里
都涌动着潮汐般的波澜
以沉默,点燃了我心的悸动
这燃烬前的灼灼
是生命礼赞的一曲挽歌
对枝头曾托举的眷恋
坠落后——
仍以深情,写下炽烈的血帛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枫叶生命历程的描绘,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礼赞。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语言技艺:凝练与张力的平衡
诗歌开篇“风撕碎蝉鸣时”极具爆发力,“撕碎”一词将季节更替的暴力性具象化,同时暗示生命进程中不可抗拒的摧折。第二行“抖落满身青涩的迟疑”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枫叶人格特质,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主动的生命抉择。动词“抖落”与抽象词“迟疑”的搭配,既保留物象特征,又注入心理深度,形成物我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段“酿成半透明的叹息”“脉络里涌动着潮汐般的波澜”等表达,通过通感与隐喻的交织,将视觉(半透明)、听觉(叹息)、动态(潮汐)融为一体,语言密度高且富有音乐性。但“心的悸动”略显直白,若以更含蓄的意象替代(如“震颤的钟摆”“未眠的烛火”),或能增强诗的蕴藉感。
二、意象建构:时空交织的生命图谱
诗人以四季为经纬编织意象群:
· 春:“嫩绿的感动”指向生命初绽的纯粹;
· 夏:“半透明的叹息”暗含成长中的损耗与沉淀;
· 秋:“燃烬前的灼灼”以火喻叶,在衰败中凸显壮烈。
尤其精彩的是“坠落后——仍以深情,写下炽烈的血帛”一句,将落叶化为血书,既呼应枫叶的红色特质,又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人类文明中的悲壮书写(血帛暗合帛书、血诗的文化记忆),赋予死亡以献祭般的崇高感。这种从“物象”到“心象”再到“文化象征”的跃迁,彰显了意象系统的完成度。
三、生命哲思:毁灭与永恒的辩证
诗歌的核心张力在于“挽歌”与“礼赞”的悖论统一。“燃烬前的灼灼”同时包含毁灭(烬)与辉煌(灼),揭示生命价值的极致正在于向死而生的瞬间。末段“对枝头曾托举的眷恋”暗含感恩与告别并存的双重情感,而“血帛”的意象则将短暂个体的消亡,锚定为永恒的精神铭文。
若说不足之处,在于中段意象稍显密集(雨珠、光斑、潮汐等叠加),可能稀释了核心意象的冲击力;而“挽歌”“礼赞”等抽象词汇的直陈,略削弱了前文建构的含蓄之美。
结语
这首诗以枫叶为媒介,完成了对生命过程的审美重构。其优势在于:意象新颖且具有系统化组织、情感升华具有哲学高度、语言兼具柔美与力量。稍显遗憾的是在情感高潮处未完全信任意象自身的力量,偶尔以直白抒情替代了隐喻的延续性。总体而言,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生命关怀与艺术完成度的佳作,在自然咏物诗的传统中注入了现代性的沉思特质。
特别是将叶片飘落转化为主动“写下血帛”的行为,完成了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赋予意义的哲学飞跃,这是本诗最珍贵的诗学贡献。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