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文
从南昌乘高铁往西南而行,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换了模样。城市的高楼被连绵的青山取代,田埂间的稻穗裹着初秋的金黄,偶有白墙黛瓦的村落藏在山坳里,像被时光精心安放的棋子。三个小时后,列车抵达井冈山站,刚走出站台,一股带着草木清香的凉风便扑面而来——这是与南昌截然不同的气息,没有赣江的湿润,却多了山林的清冽,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红色的记忆。
早在来之前,老伴就常跟我说起1993年的那个传说。那年毛泽东主席的铜像从南京运往韶山,途经井冈山时,载着铜像的卡车突然在半山腰熄了火。司机急得满头大汗,围着车子检查了好几遍,油路、电路、发动机都好好的,没有半点机械故障。同行的人望着巍峨的井冈山,忽然红了眼眶:“这是毛主席想再看看他战斗过的地方啊。”这个故事我听了不下十遍,每次都觉得心头一热。如今真的踏上这片土地,踩着被落叶铺软的山路,才忽然懂得:井冈山不是普通的山,它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摇篮”,是毛主席和革命先辈们用热血染红的土地,连风都记得当年的烽火,连山都念着当年的深情。
我们的第一站是茨坪。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窗外的雾气越来越浓,青山像被裹在一层薄纱里,只露出隐约的轮廓。茨坪坐落在井冈山的半山腰,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如今成了一座安静的小镇,青石板路两旁是红瓦白墙的房子,墙上刷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标语,恍惚间让人以为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毛泽东主席在茨坪的旧居就藏在小镇深处,是一座普通的土木结构瓦房,黑瓦上长着几株青苔,木门上的铜环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的两棵柚子树长得枝繁叶茂,导游小李说,这是毛主席当年亲手种下的,如今每年都会结满金黄的柚子。走进屋内,陈设简单得让人鼻酸:一张木板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被褥;一张掉漆的木桌,上面放着一盏煤油灯和几本泛黄的书籍;墙角的竹篓里,还放着当年用过的镰刀和斗笠。最让我驻足的是桌角的一个砚台,砚台边缘已经被磨得光滑,墨痕却依旧清晰——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就着煤油灯的微光,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用文字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火。
老伴站在木桌前,伸手轻轻摸了摸桌面,像是在触摸一段遥远的时光。“二十年前我来的时候,这张桌子还没有玻璃罩着,”她轻声说,“现在保护得更好了,可这股子朴素的劲儿没变。”我点点头,望着窗外的柚子树,忽然觉得眼眶发热。革命先辈们当年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凭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在崇山峻岭中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我们住高楼、穿新衣,却永远不能忘了,这份安稳的日子,是他们用草鞋、用步枪、用生命换来的。
离开茨坪,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八角楼去。八角楼其实是茅坪村的一栋普通农舍,只因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当地人便叫它“八角楼”。车子停在村口,我们沿着田埂往前走,稻田里的稻穗沉甸甸的,风一吹,便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远远望去,八角楼的黑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天窗像一只眼睛,静静地望着这片曾经被战火洗礼的土地。
走进八角楼,屋内的光线有些昏暗,只有八角形的天窗透进一缕阳光,正好落在那张熟悉的木桌前。导游小李说,1927年冬天,毛主席就是在这盏煤油灯的微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我凑到煤油灯前,看着灯芯上跳动的火苗(如今是仿真的灯光),忽然想起小学课本里的描述:“这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当年的冬夜一定很冷,毛主席穿着单薄的棉衣,握着笔在纸上疾书,窗外是呼啸的寒风,屋里却燃烧着滚烫的理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信仰”的力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黑暗中依旧能看到光明,在困境中依旧能坚持前行的勇气。
从八角楼出来,我们去了大井旧居。大井村坐落在群山之间,村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树干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导游小李说,这棵树当年被敌人的炮火炸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村民们都以为它活不成了,可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它又抽出了新芽,如今长得比以前更壮了。“这就是井冈山的精神啊,”小李笑着说,“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大井旧居是几栋相连的瓦房,当年毛主席和朱德同志都曾在这里居住。屋内的陈设和茨坪旧居差不多,简单却整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墙上的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当年红军的作战路线,每一条线条都像一条红色的血脉,连接着井冈山的每一个角落。老伴指着地图上的“黄洋界”三个字说:“明天我们去黄洋界,那里可是当年的主战场。”我点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期待——我想看看,那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模样。
第二天清晨,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因为听说黄洋界的日出格外壮观。车子往黄洋界驶去,山路比昨天更陡,雾气也更浓,车窗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像一层薄薄的霜。快到山顶时,雾气忽然散了,一缕阳光从山缝里钻出来,照亮了远处的云海——云海像一片白色的海洋,在群山之间翻滚,山峰像一座座小岛,露出尖尖的山顶,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也是当年红军保卫井冈山的重要阵地。站在黄洋界的观景台上,风很大,吹得衣角猎猎作响。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在山谷间游走,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枪声与呐喊。观景台旁,一座用石头砌成的碉堡静静矗立着,这是当年红军作战时留下的,墙体上还能看到弹孔的痕迹,像是岁月刻下的勋章。
“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用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导游小李指着远处的山谷说,“那时候敌人以为凭着人多枪多,一定能攻下黄洋界,可他们没想到,红军战士们利用这里的地形,在山路上埋了竹钉、挖了壕沟,还用松树炮(一种用松树做的土炮)轰击敌人。”我顺着小李指的方向望去,山路狭窄而陡峭,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可我更清楚,红军能取得胜利,靠的不只是地形,更是“军民一家亲”的信念——当年村民们给红军送粮食、送弹药,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正是这份鱼水深情,才让红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在黄洋界的纪念碑前,我们停下了脚步。纪念碑上刻着毛主席的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望着纪念碑,忽然想起了1993年的那个传说——毛主席一定是记挂着这片土地,记挂着在这里战斗过的战士,记挂着这里的人民。作为一名老兵,我曾在军营里守护过祖国的安宁,此刻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更能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量。我们这代人,不仅要记住当年的历史,更要把这份“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井冈山精神传下去,让后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离开黄洋界,我们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像一座红色的堡垒,外墙采用了井冈山特有的丹霞红,屋顶的造型像一面展开的红旗,庄重而肃穆。馆内的展览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曲折斗争”“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五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场景复原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的全过程。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展区,我看到了当年红军穿的草鞋——草鞋是用稻草编的,鞋底已经磨得很薄,鞋尖上还沾着泥土,仿佛能看到红军战士们穿着它在山路上奔跑的身影;看到了当年用的步枪——枪身已经锈迹斑斑,枪托上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却依旧透着一股威严;还看到了一张“红军借谷证”——泛黄的纸上写着“今借到群众稻谷XX斤,日后如数归还”,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导游小李说,当年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张借谷证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井红军医院”的场景复原。展区里还原了当年医院的模样:几张简陋的木床,铺着破旧的被褥;墙角的架子上放着几个陶罐,里面装着草药;桌子上放着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和几卷纱布。导游小李说,当年医院里没有麻药,红军战士们做手术时,就咬着木棍忍着疼痛,却没有一个人喊过一声苦。有一次敌人偷袭小井,130多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残忍杀害,他们到死都没有泄露半点红军的秘密。听到这里,我和老伴都红了眼眶——这些战士们,有的才十几岁,却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二字。他们是英雄,是永远值得我们缅怀的榜样。
傍晚时分,我们去了龙潭景区,坐索道看瀑布。龙潭位于井冈山的北部,是一个以瀑布、深潭、奇石为主要景观的景区。索道缓缓上升,窗外的风景渐渐展开:青山像被染成了墨绿色,溪水在山谷间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远处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的丝带,从山顶垂落下来,落在深潭里,溅起一朵朵水花。到了索道的终点站,我们沿着石阶往下走,便来到了龙潭的核心景区——五潭十八瀑。
最壮观的是“碧玉潭”,瀑布高约67米,水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像一条白色的巨龙,落入深潭中,激起层层浪花。潭水碧绿如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老伴站在潭边,笑着说:“没想到井冈山不仅有红色的记忆,还有这么美的自然风光。”我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慨——井冈山是英雄的山,也是美丽的山。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战斗,不仅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更是为了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如今我们能在这里欣赏美景,享受和平,更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晚上,我们去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又名“星火”表演)。演出场地设在一个山谷里,背景是巍峨的青山,舞台上用灯光还原了当年的场景:红军战士们举着红旗在山路上奔跑,村民们提着灯笼为红军引路,炮火在夜色中闪烁,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当演到“黄洋界保卫战”时,炮火声、呐喊声、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演出的最后,全场观众一起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嘹亮,回荡在山谷间,也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离开演出场地时,夜色已经很深了。山路上的路灯像一串温暖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我望着远处的青山,心里满是不舍——井冈山的两天,虽然短暂,却让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感动与震撼。这里的山,记得当年的烽火;这里的水,记得当年的深情;这里的人,记得当年的牺牲。
下一站,我们要去庐山,去看看老伴口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我想,庐山一定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故事。但井冈山的记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开出永不凋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