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学校组织的全体教师大教研活动中,赵迎春老师的公开课以“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为核心,将知识传授与学生主体性深度融合。这不仅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优秀范例,更给我执教的高一年级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启发。课后,刘士秋校长的点评与理念再培训,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改革方向,也促使我对高一语文教学实践展开深入思考。
一、公开课中的“整体建构”: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赵老师的课堂是“整体建构”理念的生动实践,诸多设计思路对高一语文教学极具迁移价值。课堂伊始,赵老师以“高考知识树 + 章节知识树”切入,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在高考与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打破了传统“就知识点讲知识点”的局限。这一设计对高一语文教学尤为重要。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过渡,面对《沁园春·长沙》《赤壁赋》等篇幅长、内涵深的文本,常陷入“逐句翻译却不懂主旨”的困境。若在语文课堂开篇展示“高考语文知识树”,标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模块的考察频率,再聚焦本节文本所属分支,让学生明确“意象分析”“情感把握”等子考点的关联,就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认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学生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赵老师全程采用“对子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展讲”模式。从基础公式记忆的“对子互查”,到复杂问题的“小组研讨”,再到做错学生上台讲解的“自我修正”,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摒弃了“优生展示课”的弊端。以往我的语文课堂讨论,常出现“优生主导、基础生沉默”的情况。观摩后,我在《登高》教学中调整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诗中意象”(1分钟),再“对子互启”补充观点(2分钟),小组汇总分歧后全班展讲,优先邀请沉默学生分享,错误处由同学补充。调整后,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有学生反馈:“原来我也能说出想法,同学补充让我更懂诗。”
此外,赵老师课堂“暗线语言”的运用,实现了“由一题通一类”。这种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可转化为“由一文通一类”。例如讲解《荆轲刺秦王》时,除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冲突”,更引导学生提炼“史传文人物鉴赏”的通用工具——“看言行细节 + 看作者评价 + 看时代背景”。通过追问“荆轲‘笑骂秦王’体现的性格”“司马迁补充‘鲁勾践闻荆轲刺秦’的用意”,让学生意识到该工具可迁移到《鸿门宴》人物分析,甚至所有史传文鉴赏,真正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万能钥匙”。
三、刘校长的点评:深化对“整体建构”的理解
课后,刘校长的点评与理念培训,让我深刻把握了“整体建构”的核心,也为高一语文教学优化指明了方向。刘校长强调:“‘整体建构’不是固定模板,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实现基础知识与素养、个体与整体、认知与情感的和谐。”这直指我以往教学痛点——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以往文言文教学,我常聚焦“字词翻译”“语法讲解”,却忽视文本情感与文化内涵。如教《兰亭集序》时,大量时间讲解“之”“以”用法,未引导学生体会王羲之“乐极生悲”背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受刘校长启发,我调整《赤壁赋》教学设计:先借“知识树”明确文言文考点,再让学生“对子合作”梳理文言知识,最后小组讨论“苏轼为何从‘哀吾生之须臾’转变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引导学生体会其豁达心境,实现“文言积累”与“情感共鸣”的和谐。课后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原来文言文不只是难懂的字词,还藏着古人的人生态度。”
刘校长还提到:“‘整体建构’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要通过‘通用工具’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非‘满堂灌’。”这让我重新审视语文“工具提炼”。以往诗歌鉴赏教学,我常直接告知学生“本诗用情景交融手法”,却未引导其自主发现判断工具。观摩赵老师课堂后,我在《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中,先让学生找“方宅、草屋”等意象,再“对子讨论”分析“闲适田园意境”,最后引导总结“找意象→析意境→联情感”的通用工具。学生用该工具自主分析《山居秋暝》时,能清晰说出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联,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此外,刘校长现场采访学生的环节,让我意识到“学生反馈”的重要性。当学生说“课堂时间过得快”“喜欢讨论着学”,我深知高一学生渴望参与与认可,“整体建构”课堂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后续我在语文课堂增加“反馈小纸条”环节,让学生课后写下“收获与疑问”,根据反馈调整策略。如学生反馈“文言文语法难记”,我设计“语法口诀对子互背”活动,大幅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合高一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在公开课启发与刘校长理念指导下,我在高一语文教学中展开实践,也收获诸多反思。
在教学流程上,我将“知识树导入→工具提炼→自主运用→建构归一”融入课堂。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开篇展示“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树”,明确论述类文本考点;接着学生“小组讨论”找中心论点,提炼“找论点看标题、首尾段、关键句”的工具;再用工具分析论据与论证方法;最后“全班展讲”归一到解题思路。实施后,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明显提升,“找不到论点”的问题有效解决。
在学生主体性发挥上,我借鉴“对子合作 + 小组共研”模式并调整。在“名著导读”《红楼梦》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人物分析组”“情节梳理组”“主题探究组”,每组通过“对子互查资料→小组汇总→全班展示”开展学习。“人物组”梳理出黛玉、宝玉的性格,“情节组”用思维导图展示故事线,“主题组”分析封建家族衰落的必然性。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还培养了协作与表达能力。
但实践中也存在问题:部分基础生在“工具提炼”时跟不上,“对子合作”出现“一人讲、一人听”;“全班展讲”仍有学生“不敢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分层工具”设计——给基础生“简化版工具”(如诗歌鉴赏“找意象→说情感”),给能力强的学生“拓展版工具”(“找意象→析意境→联手法→探主旨”);优化“鼓励机制”,除“小组加分”,增设“最佳发言奖”“创意奖”,让发言学生当“小老师”帮助他人,增强自信。
此外,我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赵老师课堂高效,与学生充分预习密不可分。以往我对预习的要求仅停留在“朗读、查字词”,导致课堂自主建构时间不足。借鉴“预习四明确”,我在《荷塘月色》预习中设计任务:“20分钟朗读2遍并标注生词;找写景段落分析顺序并写3点;结合背景思考作者深夜去荷塘的原因。”明确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快进入“工具提炼”环节,效率显著提升。
五、未来教学的改进方向
未来,我将从三方面优化高一语文教学:一是深化“知识树”运用,引导学生绘制“个性化知识树”,标注“已掌握”“需巩固”的知识点,通过“对子互查”督促进步;二是加强“跨文本迁移”训练,增加“群文阅读”,如将《拿来主义》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比,用通用工具分析异同;三是优化“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对子互评”“小组互评”,设计“语文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进步,激发学习动力。
赵老师的公开课打开了“整体建构”的大门,刘校长的指导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会继续践行这一理念,以“知识树”为框架,“通用工具”为抓手,“学生主体”为核心,打造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作者:王晓丹(山东德州睿聪高中教务主任)
青力点评
睿聪高中教务主任王晓丹的文章以“观—悟—行”为脉,层层递进,既精准还原公开课亮点,又坦诚呈现自我迭代轨迹,兼具“学术感”与“泥土气”。最可贵在“工具分层”“预习四明确”等微创新,把宏大理念拆成可复制的“小颗粒”,让同行“拿来即用”。若能再压缩案例篇幅,增加学生视角数据或成长故事,感染力将更上一层楼。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