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霏霏
作者:陈希文
清早,一打开窗户就看见昨夜淅沥一夜的秋雨还在继续。据气象预报,到10月底基夲都是阴雨天。深秋的连阴雨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寒凉,这几日温度降至10度左右,人们外出的夹衫换成了羊毛衫,上了年纪的大都再加棉背心才可御寒。寒露刚过,仿佛已进入了冬季。这连绵的秋雨,不再使人感到由酷夏转初秋凉爽的惬意,却让人多了几份惆怅。
这秋雨让人有喜有忧。今年的国庆中秋期间,孩子们从外地赶回与家人们团聚,8天假期陕西关中就4天下大雨,还有2天为黑云笼罩的零星小雨天。因天气的影响,孩子们原计划的看望几家老人和亲朋,都是抢无雨的几个时辰去的,较远的也未去成。恰好10月5日下午太阳露出,老家的大哥电话约我们回家摘苹果,说他的果园前几天刚取掉苹果套袋,果子正在上色,这些天阴雨多,上色虽慢,但已成熟。几个小孙子都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小很少到果园采摘,听到这消息都喜出望外,蹦跳着要回去看果园,体验摘苹果的乐趣。
约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和大哥一同来到了果园。家乡系渭北黄土高原的苹果适生区,沿路看到家家户户的果园连成一片,园林碧绿,硕果盈枝。着色的苹果似小红灯笼挂在枝头,红光闪亮,格外显眼。青色的苹果青翠果繁,像珍珠玛瑙一般。车子沿园林阡陌缓慢行驶,清翠鲜嫩的苹果惹人眼馋,清甜浓郁的果香不时地钻入鼻腔,挑逗人的味蕾即时吞上几大口。
车子刚一停稳,孙子们急下车要去摘苹果,大哥拿着事先准备的塑料袋套在他们的脚上,防止地软鞋子䧟入黏泥中。孙子们心花怒放,入愿以偿,这个树下看看,那个树旁瞅瞅,个个树都是枝壮果繁,苹果生鲜甜嫩,眼花缭乱,不知摘哪个好。大哥挑选了几个果王,让他们边吃边摘。今年夏季高温大旱三个月,大哥及时抽地头深井水灌了三次,大旱之年果园依然丰收了,他的脸上总是充满了喜悦。从小在大都市长大的孙子们,亲身体验农村田园生活,高兴得合不笼嘴,果园里不时传来笑语欢歌。
不大工夫,几袋苹果装满了放在车上。大哥说:“今秋阴雨多,晴天少,苹果上色慢,待上好了色我再给孩子们用快递寄过去几箱。”“已经够了,再不能给你添麻烦了,你把果园务得这么好也不容易,待天晴了你抓紧销售,多卖些钱,”老伴如是说。这几年,大哥精心作务果园,果品质量和售价看好,仅家庭网站销售,一年可达六七万元。大哥又是个热心肠,每年总要给在外工作的亲朋寄上几箱苹果,让大家都能品尝他的劳动成果。
当我问及秋收秋播情况,大哥皱着眉头说:“过多的秋雨影响了适时收种,我还有3亩玉米棒成熟了没有掰,还有2亩地没有种麦。只有等天晴了才能抢收抢种”。当我问到村里其他农户的收种时,他说和他都一样,急等天晴。从他的回话中,我明显地感到他带着几份焦虑和惆怅,也让我心不安宁。
返回途中,我看到大面积的苹果、梨、葡萄还在树上,亟待上色采收,玉米、高粱、豆荚等秋粮作物还长在地里,预留种冬小麦的白地,部分播种已出苗,还有部分白地没有种上,这些都因连日的秋雨给收种带来了困难,不由得让人心焦。据資料显示:截至10月9日,陕西已收获秋粮1030万亩,占应收面积的34%,已播小麦160万亩,占预播面积的11%。由此推算,全省未收秋粮约为1957万亩,未播冬小麦1254万亩。寒露已过5天了,收种均到关键时刻了。若继续下雨,成熟的果品不能及时采收,甚或烂到树上,必然给果农带来很大的損失。阴雨导致冬小麦难以下种,也必然失去了种在丰产期的好时机,对来年的丰收会造成一定影响。据央视长期预报,到月底前,基本都是多雨天。这天不如人愿的情况,让农人心急如焚,也让城里人心焦不安。
阴雨连绵的十月多时下个不停,下得让人难以忍受,心焦厌烦。回顾近三年我们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从2023年始,每年夏季都是高温早到,干旱少雨,炽热伴酷暑足以让人窒息。陕西关中大地,往往是央视预报全国的“火炉子”。今年的6至8月,多日的高温和暑气湿热的桑拿天,早已超出人体承受极限,人们濒临生死的危胁。而秋季相对短暂多雨,东南沿海常有台风登陆,全国南北多处水灾发生,这水患常让人们猝不及防。三年反常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据气象部门的权威資料显示: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等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了温室效应,引发冰川消溶,海冰面积减小,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进一步加剧区域性升温,导致高温天气频繁。
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厄尔尼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全球各地气候异常。今年秋季的过多阴雨就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強盛,导致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黄淮地区持续交汇,形成稳定雨带,同时台风外围环流也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造成该地区秋雨绵绵。气象資料的分析让我们获得了新知。
我总在想,大自然的规律,人们无法抗拒。我们过去常喊的口号“人定胜天”,看来仅是一种向往和精神理念而已,要将这种理念变为现实,还很遥远。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很渺小的。浩瀚的宇宙还有许多未知需要人类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我们目前仅有的认知和能力,还不足以与大自然的伟力去抗衡,我们只能顺从规律,在改造和实践中,让其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2025年10月12日于咸阳
陈希文,男,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协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余年。因职场生涯的需要,勤于学习,亲近文学,笔耕不辍,出版文论专集《情怀》,纪实文学《驿路心雨》,散文诗歌专集《人到中年》《品茗幽香》《青出于蓝》。5部专著共计百万余字。多年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章300余篇。现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篇文章入编《白鹭文刊》珍藏板,曾在举办的最美中国年、盛世华夏杯、伟大征程杯、第二届“白鹭杯”等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并授予“优质创作者”称号。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